现代艺术及审美可能——澳港粤现代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现代艺术及审美可能——澳港粤现代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现代艺术及审美可能——澳港粤现代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时间:2011-07-25 10:10:37 来源:

>现代艺术及审美可能——澳港粤现代艺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常有行外的朋友问及:“何谓现代艺术?”

      本文无力在此作何定论,谨以可能引出的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向各位求教。

      就艺术创造而言,无论写实或写意、装饰或变形、具象或抽象,都是一种语言的选择,本无优劣可比,高下之分。这在艺术多元的今天,越来越为圈内人士所认同。

      在中国大陆过去的半个世纪中,艺术创造由于艺术以外的原因,走过一段曲折徘徊的路,单就学院艺术看,就有过几经出入的围城之惑。其实,视觉艺术之所以成立,均由视觉效果贯穿始末。对于周围熟视无睹的一切,常人的接受往往止于功能,如杯可作饮水、品茶、喝酒之用,而在艺术家眼中,则是个纯粹的圆柱体,或高或矮、可长可扁的基础造型。因为有了不同常人的目光,才对可视形象进行挑剔、破坏、重构、再造。从这个意义上认识,创造性和学院一度曾经的机械摹仿没有必然的联系,八大山人一定没有啃过石膏像。然而,原本可对形式意味进行的探究,却一而再、再而三的被搁置下来。因为中国艺术先后经历了政治重荷(包括文革巅峰的红海洋及之后的伤痕和感慨)、哲学重荷(包括八十年代中后期美术新潮带来的反思),直至今日的经济重荷(包括改革开放引发的巨大震动、物价指数的上涨、艺术品市场的开启)等等等等,所有这些似乎均非艺术本身所能承受的。

      随着国门的洞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已从十年前的无知到有知,日渐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艺术家无论身处何地,一样“揾食艰难”。因为对现实不满,希望好一点,再好一点,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本是天经地义的事,而唯艺术家须要更多的付出代价,承受一切,即受常人所不能受,方可为常人所不能为。

      马蒂斯说“为人们提供一把安乐椅”,想来是在人们解决温饱之后;毕加索不讲探索而求发现,因为美本无所不在;赵无极说“画是借题”,借题而发挥,发挥各自对美的认知和感受。其实,艺术创造说到头,是向人们提供一种审美可能。

      鲜花的美,晚霞的美,名山大川到小桥流水的美,不是我们发现的。唐诗宋词、历代百家早已创就,并且一经认可,仿众群起。因为多数人不能创造,只有模仿和接受,也因为面对艺术史的漫漫长河,创造要比复制难得多。尽管如此,依然有人在这条艰难的路上进取、攀登。要有收获首先必须谦逊的面对古人、面对造化,在浩瀚的东西方艺术海洋中,区别他人,寻求自我,闯一条属于自己的路,而这都取决于作者的功力、学养,产生于持之以恒、水到渠成之中。既要孩提涂鸦的天真,又要成熟不屈的顽强,更要不贪财、不媚俗、甘于画留后世的苍茫。同时要以现代人的心胸和目光,去看待可视可感的一切,才能对前人发现的鲜花、晚霞、山川之美赋予全新的内涵,令少女、母爱、亲情等永久性主题得以再度升华。

      时间推移,新旧更替,青铜时代过去了。电影的问世曾使剧场濒临倒闭,电视的普及又令影院受到冲激,当今电脑进入寻常百姓家,使现代人的思维观感产生质变,也是前人始料未及的。现代是个流动的概念,现代艺术不是静止的,肯定会有新的变化而带有时代的特徵,它可以包容装饰、变形、具象、抽象,包容各种新的媒材、手段,因为它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创意,由现时代设计意识所决定,并仍然提供着种种审美可能。在现代科技日益飞速发展的进程中,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雕塑却从未退位、消失。无论架上、墙上、或展示于美术馆,或屹立于公众环境,始终是人们的文化需求、精神体现。而因出自现代人之手的创造,又无不带有现代人的思维痕迹,即使是博物馆的陈列,古代遗址的纪念性碑座,都不会是简单的仿造、完全的复制,因为这个世界不缺少重复。

      回到本文开头有关艺术创造涉及的问题。语言的选择、技巧的掌握并不难,而难在恰如其分的运用。前者有时往往因为别无选择,加之时间的积累,及年龄因素所起的作用。而后者则完全出自个人的直觉和素养,这是明眼人一目了然的事。

      艺术规律,对时下流行的多媒的、装置的、行为的、环境的等手段,同样适用。然而,与此同时审美可能的成立,还有赖于现时现地观众层面的文化水准、精神需求,这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既不容忽视,又无法回避。

      历史事实告诉我们:在多元的艺术世界中,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现代的,只有好的才被认可接受,得以留存。张大千和毕加索能够相提并论,中国陶瓷和西洋油画可以同价竞拍,说明美的创造终将永恒。在作者、艺术家这边,唯一应该并且能够的是:竭尽全力,做到最好。

      ——这是我们的责任。我想是的。

      谢谢大家的时间。

1998-7-7 澳门东方基金会会议厅
1998《世纪之交的前瞻与思考》澳港粤现代艺术研讨会论文集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