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点小画

画点小画

画点小画

时间:2010-11-26 16:25:56 来源:

>画点小画

        我自小觉得有些孤独,画点小画是能让我偷偷感到高兴的事情。没事呆在家里翻翻画报,看见喜欢的,便翻出画笔趴在床边画了起来,再涂上喜欢的颜色。当水彩挤在盘子里,点点的色彩,再用毛笔在玻璃水瓶里涮来涮去时,我便有了一些快乐的遐想,心里已经感觉挺美了……
        上小学时,背着画夹,在鲁美画班里学画。走在校园里,冬日里的阳光懒懒的照着一些梳长头发有的还扎辫子的青春背影,我感到很美,我认为长大了会在这里读书,于是,四周望着……
        我的启蒙老师叫王福庆。第一次怯懦的被他带去看他刚刚完成挂在墙上一幅山水画。他说是国画,记得当时还未干,清灵、潮湿,和着山云、树木和水润着的墨香在空气中流溢着。那时我九岁。也许是写着“曹素功”的小墨盒和砚台里香香的墨汁及一种敬畏的气氛打动了我,我那时觉着国画很高尚,我喜欢了……
        十多年后,我已在鲁美中国画系读本科。一面体味着那一时光里无忧的浪漫情怀,一面画着一些自说自话的画。起初并不喜欢基础课训练,特别是对写生越发盲从感到局促紧张的时候。有时画到中途便感枯燥无所适从,就径直撤了。倒是对创作一直挺感兴趣,理由我想也许缘于更“自由”,思绪可以有空间驰骋。后来写生也当作创作以自主的心态去完成就好多了。我那时感到画画的过程主动和自信起来往往思绪是顺畅的,画面是自如的,刻意与不刻意之间就有了美。王义胜老师在教学上的一些观点让我觉得很振奋,那时我们大三年级的工笔人物写生课。摆一个模特,老师叫我们画“写生创作”——也就以自己对模特的“感受”去画写生,强调“感受”的“鲜明”。老先生主张我们刻画在纸面上的形象要既像模特又不是模特的原形。强调造型,讲求“情动形移” 、“不去被动地模仿自然”。改变看一眼画一笔的写生法……这些观点吻合了白石老人“似与不似之间”的理论,这一思路也给了我不小的启示让我受用至今,自信起自己的感受来,画也自然增添了画意。画面其实就是利用着自然又创造着自然——包括观察自然,体会生活,关照内心,抒发情怀——只是我们在转译的过程中就抽象化了、主观化了、观念化了甚至理想化了。所以画面呈现的不再是客观对象,而是我们思维对所描绘对象的筛选、过滤,那么一幅画作为一个物化结果而言呈现出来的是我们的情感是否真实及思考、体悟和传达得是否深刻。
        二〇〇一年的本科毕业创作,我画了系列组画《一、二、三、四、五》应该很像我当时的心态。那幅创作没有太过客观和具体的主题,却是我生活中的点滴。我喜欢去感觉生活中身边平常的事物,有时稍微换个角度去看是让我觉得挺有趣的事情。怎样“看”,则有怎样的反映和呈现。学画的过程其实也是审美的历程,而对的“美”的理解和感悟则不见得只是来自感性,有时也伴随着人的成长…那时我很喜欢某种造型特点或特某种语言方式,喜欢用一种单纯的语言去统筹多样对立的矛盾;喜欢画面独特的留白,也喜欢松弛释然的的画面里装着传统严谨的一招一势…这一过程让我觉得画画挺有意思——累却乐此不疲!现在看来,当年的那幅作品的表现虽不成熟,可过程性的东西往往更加流露了一种单纯、顺畅直接和自然……有时成熟了反而难以做到了。
 齐白石的画总是让我看了兴奋和会心——那种清新、俗而脱俗。总被他幽默和聪慧的思维轨迹所打动。我喜欢感受那种思维上的美,在极平常朴素的内容中擦亮点点意想不到的火花,这种鲜活是不因时代而永恒的。画最终是一个人境界的反映,人的审美取向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人的某种价值取向,对待生活、对待他人和对待自己的态度。
        二〇〇二年我仍在鲁美读研。每天都画画的日子自由和充实。画画的同时用心感受每日上演着的生活,发现艺术和生活通融了,两者之间我常在那里感动着……其间,画了不少的画,习作居多,也作了一些有关造型和绘画语言方面的尝试和研究。当时自己觉得并未形成一个十分稳定和成熟的风格,有时对“风格”亦时常产生迷糊和不解。面对着每张画面在作画之初我总还是免不了要去思考,去经营构图、推敲造型、布置色彩、思考语言。如何传达和表现一个全新的画面感觉,同时还要尽量避免过多的程式和技巧冲淡了直觉…绘画的过程在不断的发现也不断的肯定否定。至于“风格”的形成也许是水到则渠成。况且一个人对绘画的讲述方式其实是无法摆脱个人角度以及由角度带来的特征与局限,还是不必过于急功近利为尚吧。
        二〇〇五年我创作了中国画作品《李老师和王老师》、《当往事已成往昔》《有时》等作为毕业创作及部分《线的系列》等作为学术方面的初探。《李老师和王老师》作画的初衷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有感受”吧。几年的学习生活中,最熟悉和平常的所见所感。两位先生在我学业上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十分敬重。他们既有着五六十年代知识分子十分显著的精神特征又有着迥异的个性举止,可亲可敬,对比又统一,和谐中略带着幽默。对这样熟悉人物的刻画我想作品中是要有“我”在的。以我观察生活的视角去反映我感悟到的“真实”和我体悟到的“深刻”。“像”并非去描摹表象,而是经由主观抽象和简化过的再现。摒除现象的多义,去挖掘事物的本质。绘画造型一产生其实是“我要传达什么”,而非“客观是什么”。我要讲述什么你就会听到什么。要讲述的是目的,绘画技巧是实现的手段。在空间处理上,一是从现实空间到传统意义上的“画面布白”;二是中国画所讲求的经营位置和画面构成意识在视觉上所起的作用,两方面之间都要有一个适度的把握。这一方面我推敲了许久。既是空间又不是空间,既是物象又不是物象;意料之外又寓情以理。中国画是中庸的,中庸的也是辩证的、变通的。不吝于多么现代的形式而在表述着我在中国画中领悟到的传统……
        这一年,我已在鲁美中国画系工作了,工作着。工作之余仍伴随着创作。○六年至今创作了许多作品:《女人街上的太阳伞》《往事》《夏日里的红气球》(《都市晨曲》)《晨曲》等。不知不觉中创作的状态似乎有了些改变,创作过程的推进变得顺畅和自然些了,要的东西似乎单纯和明确些了,表达多了些畅快,喜欢这自然而然的一切,每天上演着的恬淡生活。生活在进行,思考也不自觉地进行……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