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观者的“无聊生活”

旁观者的“无聊生活”

旁观者的“无聊生活”

时间:2010-06-04 10:31:27 来源:

>旁观者的“无聊生活”


                                                                                                                     ——黄燎原
                                                                                                   -------《曾浩》2006年      
       曾浩的人像一块坚硬的野牛皮,画如其人,曾浩的画像散落在一块坚硬的野牛皮上的游牧民族——东一榔头西一棒子。
       曾浩的作品是闲散的神话和无聊的日子,那些零敲碎打的生活,疏懒地蜷伏在画面里,好像阳光灿烂下无精打采的猫儿狗儿花儿和人儿。与其说是曾浩的作品关注日常生活,不如说是日常生活拆解了曾浩的思维——它们那么自然那么无辜地进入曾浩荒凉的画布,蜿蜒而突兀。
曾浩作品通常是画一个家庭的居室内部,有男女主人和简单的陈设,由于人物和物件的单摆幅搁,大环境有时看上去又像是一栋夜晚亮灯的楼房——每个窗口都透出一段缠绵的秘密。曾浩的立意或许是像那两句诗所说的——天上的星星像人群一样的拥挤,地上的人们却像星星一样的疏远。
        对当下冷淡的人际关系的描述,应该是曾浩作品的出发点。曾浩将人与物以平等的方式,散布在象征宇宙(或仅仅是人世)的画布上,造成一种强烈的“虚拟空间”的“真实”感——或许这种“真实”就是所谓的“异样的真实”吧?!曾浩把生活中实实在在的东西,用挪移和拼贴的手法,将大单位肆意分割成若干个小单位,化整为零后,再逐个放到一些模棱两可的虽然可疑但也可能的环境中,概念没有偷换,但观念的确是变了,从现实而超现实了,但万变又不离其宗,的确是在一切之中,又在所有之上了。
        在曾浩的观念里,物质是平等的,人也是一种物质,就像在有些音乐作品中,人声也是一种配器,它等同于一种乐器一样。人是鲜活的,其他物质同样是鲜活的,桌椅立柜沙发同样有表情,卷纸台灯书本同样有生命,电话酒瓶鞋袜同样有内涵。拆散的生活,就像米沃什《拆散的笔记本》——“(第一页)屋顶的镶板仿效一座树林的拱顶……(第十二页)他在灰尘仆仆的书架上发现一个家庭编年史的篇页……(第十三页)岩石堆积起来像侏罗纪的爬虫……(第十五页)这个女人的名字是加布里埃娜……(第十七页)一幅叔本华的画像……(第二十页)紫丁香色的披肩和双绉的衣服……(第二十页)并非一切生物都像你们那样需要说话……”曾浩的家庭编年史同样是混乱和遗失的,也同样是以沉默的方式诉说的。当曾浩感到在与人交往的道路上荆棘密布浓云翻滚时,他选择远离,选择用距离对话。距离对所有的人和物都是平等的,就像时间。
        曾浩的绘画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写作,它不讲究酣畅淋漓和快意江湖,而是理性加空想地完成艺术家对人类命运的“自我安排”。在曾浩用自己的人生阅历审视人间后,他尝试用自己的想法批判和重组物质社会的“人物”(人与物)关系,或许在主观上他是想客观地描述他眼中的现实,但其实在客观上他对自己的感受进行了非常主观的理想化改造,他将他的意志强加给了他“看不惯”的社会现实——物欲横流人心不古。知识分子最大的特征就是质疑,曾浩是一个对世界充满矛盾心情的艺术家,所以他经常“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当然,曾浩这一代艺术家,不再像他们的前辈艺术家那样直露和愤世嫉俗,他们宣泄情感和表达思想的方式相对冷静与温和,而且他们基本上都是采取一个置身事外的“旁观者”的角度。曾浩的作品表面看上去是没有什么感情色彩的,是物与物的任意摆放和堆积,唯一可能被窥破的是曾浩作画时对画面格局的苦思冥想,这种不动声色的创作,留给了观者最大的想象空间,因为它的叙事性而非倾向性,使它获得了某种中立的立场,而中立的立场容易博得“思考型观众”的认同,而其实这种认同才是真正的圈套——曾浩预置的思维陷阱,这可真是“我一收绳子你就进了圈套,我的目的就是让你上当”。
        曾浩也有一些画室外的作品,也有一些室内室外同在的作品,曾浩将西洋绘画的焦点透视和中国传统山水的散点透视统一在一个“平面空间”,其和谐与生动正是来自于曾浩星星点点东挪西借的战术布局。在曾浩之后,有为数不少的中国年轻艺术家向曾浩学习和借用他的画面布局方式,一时竟也有蔚然成风之势。
        据说喜欢曾浩作品的主要有两种人,知识分子和女性。我想知识分子喜欢曾浩的作品,是因为曾浩本来就是用知识分子的态度和语气去创作的,曾浩的质疑和冥想也恰好暗合了“知识分子的优良品质”。在中国现在艺术家中,具有知识分子气的人还真不太多。而女性喜欢曾浩的作品,我以为是因为曾浩作品所营造的诡异空间和某种干净单纯的浪漫主义情怀。曾浩基本上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但他身上有一种特殊的芬芳会对女性散发魔力,他的作品也精巧细腻,柔柔地流淌风花雪月的气息。我想,喜欢曾浩作品的人,更多地应该是年轻、单身、自主、有梦想的女孩,她们会在曾浩的作品里享受孤独和寂寞、清静和无聊,她们会把一些表面看上去消极的东西,变成一种忧郁的美来欣赏,哪怕是孤芳自赏。曾浩的作品有这样的气质和感染力。
        曾浩最近的部分作品呈现出两种新的态势。其一是曾浩摆脱了他早期作品的艳丽色彩和明亮的光线,画面沉浸在一片灰黑的光芒之中,仿佛沐浴着神圣的清风。这类作品具有钢铁般的古典风格,好像一本浸透着血渍的《圣经》。这一风格的作品,更加强化了知识分子味道,甚至可能只能唤醒“高级知识分子”的嗅觉和其他敏感神经。从颜色的搭配和用色的单调上,这组作品可能会让人想起马列维奇,但由于曾浩在画面布局上的“自创性”,使得它们还是在夹缝中艰难地产生了自我的意义。这类作品就像是一个苦行僧,冥想多于观察,出于心而非来自耳目。其二是曾浩开始了一种“无限风光”的写作,无论澄明还是繁杂的风景,都带着比过去更多更明显的思绪的痕迹,反映出曾浩这段时间里躁动激越的心情。借用“二手玫瑰”乐队的歌词质问曾浩——“是什么让你无法自拔,难道你拔出来真的就软了?”我相信曾浩正在经历一场蜕变,和环境、和心境有关。这类作品虽然还不成熟,但却比曾浩其他的作品平易近人,架子放下了,亲切感油然而生。
        我曾经说曾浩是“画布上的玩家”,说到底曾浩其实依然是个孩子,他比任何同龄人都保持了更多儿童的单纯和本真。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