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认并非缺乏艺术细胞和艺术修养之人,可也经常会觉得一些人“别出心裁”的行为艺术庸俗无聊。看到关于重庆发生的这一幕行为艺术的报道,这种反感不禁油然而生。
37摄氏度的高温下,26岁的王军被绑在近10米高的柱子上,先是被酷热“折磨”了半小时,后又被环卫车的水龙头冲淋了半小时,耗费了8吨自来水,总共耗时两小时。据说这是一出行为艺术作品,名为《守望》;表演者声称,所要表达的是“一个洗净自己的过程,把自己置身于浩瀚的宇宙中”。(据重庆晨报、重庆时报等报道)
可问题是,对这样的“行为艺术”,围观的群众看不懂,并且有人质疑浪费水,有人问为什么非要站这么高洗澡;虽然报道里没说到,但也不难想像得到,也许还会有人纳闷:他是不是犯了什么不可饶恕的过错,才这样五花大绑捆在高高的柱子上示众呢?
我从网上查了一下相关资料,得知“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是以艺术家自己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其实说白了就是用身体作秀。行为艺术有四元素:时间、地点、表演者的身体,以及与观众的交流。前三个就不多说了,只说这第四个元素:既是交流,多半是为了在获得观众认可的前提下产生共鸣,最好收到击节赞叹的效果。可像《守望》这样让人莫名其妙,甚至质疑非议,能说是成功的吗?
既然社会大众理解不了、接受不了,那么你可能会自以为是“小众艺术”,而既然是“小众艺术”,你们就关起门来自成一统自娱自乐好了,别在大众面前制造噱头吸引眼球了。在追赶不上你们超级“艺术思维”的大众面前搔首弄姿,说好听点儿是在做无用功、浪费表情,说不好听点就是对牛弹琴(权当劳动人民都是老黄牛了)。艺术不宜脱离大众;脱离了大众的艺术,如何获得持久的生命力?
一般人一听说起艺术来总有一种肃然起敬、高不可攀的感觉,而行为艺术的使命之一是把艺术从“庙堂”之高下拉到普通百姓身边,并请观众参与,消除艺术家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以获得认同感。从理论上讲这是艺术贴近群众的有益尝试,可近年来看到的关于行为艺术的报道,可以说与此南辕北辙、背道而驰,不是拉近了距离,而是拉远了距离,不仅难以获致认同,反而让人产生反感厌恶情绪。这就不能不说是一种失败。
艺术虽然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源于生活,但往往又得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纯和升华。也就是说,应赋予其一定的精神追求和文化气息,而不能正好相反。如果非把高雅的艺术硬拉向庸俗无聊,这就不是通俗,甚至连媚俗也谈不上,更脱离了艺术的本质。艺术起码应给人以美感,至少别给人添堵、添别扭。比如说人人每天都撒尿拉屎,你总不能为了反映生活而来场真实再现的行为艺术吧?
中国本来是个艺术发达、具有崇尚艺术传统的国度,社会大众对艺术顶礼膜拜的态度相当虔诚。可如今这门子“行为艺术”,却实实在在地沦为大众笑料,这无论如何也不能说是好事情。
网评:别把行为艺术推向庸俗无聊
网评:别把行为艺术推向庸俗无聊
网评:别把行为艺术推向庸俗无聊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