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芝安在中国定居已有20年的时间,所以千万别把她当老外看,她是个地道的中国通,从做四合苑到2005年创建自己的艺门画廊,马芝安亲自策划了众多与海外艺术家合作的展览,在全球各大艺术展事都能找到她的身影,她撰写了许多学术文章,为一些重量级美术馆,大公司或个人做艺术品收藏及展览方面的咨询。近些年,她的画廊介绍的艺术家越来越多元,我所说的多元不仅指地理意义上的。在采访中,马芝安一直强调艺术推广行为一定是长期行为,看来要开发一片未知地,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和对先机的把握同样重要。
《东方艺术•大家》:艺门画廊与日韩、香港等地的艺术家有过合作,你一直在关注整个亚洲艺术的发展?
马芝安:北京艺门画廊从2005年成立以来,一直坚持关注亚洲艺术的发展。我们在去年合作过的亚洲艺术家除中国大陆以外的,还有日本的会田诚、名和晃平,香港的陈丽云,韩国的崔正化等等,今年我们还将继续关注并推广亚洲的艺术家,比如印尼的艺术家艾柯•努格罗荷(Eko Nugroho),香港的艺术家曾建华等等。
《东方艺术•大家》:相对于全球艺术而言,亚洲艺术总体而言具有某种文化上的连带关系,但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画廊如何针对这些差异,进行有策略的展示和推广?
马芝安:亚洲艺术的连带关系是必然的,但是每一个艺术家离不开自己的文化背景,所创作的艺术也各自不同。我认为正是这种差异让艺术市场非常有趣,比如一个中国的艺术家,一个印尼的艺术家,他们生活的背景不同,但是他们是一个年代的人,国家地理上又都是邻居,肯定能碰撞出好玩的艺术火花。每次展览我们会让艺术家、空间、作品相互结合做展览对话,好玩,也算是艺门的展览特点之一。
《东方艺术•大家》:去年以来,中亚、东南亚、南亚的艺术受到了很大的关注,您的画廊是否有中国客人收藏和鉴赏这些作品?
马芝安:当然有,不然我们不会给这些艺术家做展览。
《东方艺术.大家》:越来越多的海外艺术品进入中国市场,除中国本土以外,日韩在地缘上较为临近,我们看到的相对也比较多,这些海外艺术在中国的画廊展出后,销售的总体状况怎样?
马芝安:这样销售的情况大家慢慢就会习惯,当然也要给观众一个接受的时间。我们的原则是我们做个展的艺术家,不是一次性的,是长期的,不停推广的过程。比如今年艾柯的展览,他的作品曾在釜山双年展(2008)、广州三年展(2008)上展出。艾柯•努格罗荷以漫画作为基本的表达形式,并尝试了多种媒介,包括油画、绘画、壁画、动画、刺绣、三维物体和装置等。展览同时也会有一位中国的艺术家个展同时开幕。我们也正在联系,希望展览之后能把中国的艺术家带到印尼去展出。5月9日开幕的范姜明道和裴馨京雕塑项目双个展,我们也在谈展览之后带范姜明道去韩国的展览事宜。
《东方艺术•大家》:您怎样看待这些作品(海外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周期?
马芝安:我觉得北京人的眼光是挺成熟的,比如说在艺术北京,他们一看一个作品就很喜欢。也许他们不太清楚作品来自哪个国家,但是也会感兴趣,也会买。先看艺术品的价值,再去关心艺术家的国籍,皮肤的颜色,护照什么的。
《东方艺术•大家》:当一种艺术品还不被藏家所熟知和认可的情况下,画廊如何引导和培养藏家?一直与你合作的藏家都以怎样的方式来关注这种国际间的艺术交流?
马芝安:画廊销售的任务是长期的。我们同时会帮艺术家做不少推广工作。我们所理解的收藏家不一定是个人,也可能是美术馆,艺术机构,不拘形式。最近我们就在三里屯的瑜舍大酒店做一个展览,河南艺术家白宜洛和香港艺术家陈丽云参与,今后我们还会更多的合作下去。作品越展出大家就越感兴趣,千万不要说展览做完了,工作就结束了。
《东方艺术•大家》:在如此不景气的经济环境下,什么样的艺术品进入国内市场会更值得关注?
马芝安:“这个作品会有市场吗?”这个问题很难答复。很多国外的朋友、收藏家、画廊商、策划人都问我类似的问题。我一看就很清楚,哪种是适合的。也许是经验吧!当然每个国家的人口味都不一样,在北京的市场大家非常尊重高级的技术和材料,比如说很新的材料,这边没有使用过的材料的作品,就很多人感兴趣。
还有一个现象比较有趣, 外国人喜欢时事政治的题材,会把这类作品挂在家里。中国人家里喜欢的题材是乐观的,挂在家里不要让人很悲伤。即使在中国地区差异也比较大,广州,上海,北京都不一样,北京最国际化,最开放,最接受海外的艺术品。北京很多的收藏家很早就开始去海外看最新的艺术品,博览会,双年展,他们认为跑到印度,威尼斯去看展览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东方艺术•大家》:您怎样看待这些作品(海外作品)在中国的接受周期?
马芝安:我觉得北京人的眼光是挺成熟的,比如说在艺术北京,他们一看一个作品就很喜欢。也许他们不太清楚作品来自哪个国家,但是也会感兴趣,也会买。先看艺术品的价值,再去关心艺术家的国籍,皮肤的颜色,护照什么的。
《东方艺术•大家》:艺门画廊在选择海外艺术品时的定位和标准是什么?您个人比较看好哪些国家的哪些艺术家?
马芝安:我们选择艺术家,艺术家也选择我们,双方愿意长期合作。我们看重的不是某件艺术品,一定是人,艺术家。
选择艺术家我是不会按国家区分的,比如这个星期看好波兰艺术家,下星期关心韩国艺术家,我不是一个旅游者……大部分的时间我是先对作品感兴趣,最后才去关心其他的。看越多的展览眼睛越清楚,也要读很多的艺术杂志,很多的网站,做一些研究,当然做研究不如去看作品的原件,慢慢就会发现艺术家的文化背景,艺术价值等等。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