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惠泉访谈

徐惠泉访谈

徐惠泉访谈

时间:2009-06-01 16:35:18 来源:

评论 >徐惠泉访谈

徐惠泉
出生:1961年2月
毕业:1983年7月
专业:工艺绘画
经历:作品曾获1992年国际水墨画大赛优秀奖,1993年获全国中国画大赛三等奖,第四届全国工笔画展铜奖,“巴黎铁塔艺术杯”大展一等奖,第二届加拿大“枫叶奖”水墨大赛金奖。江苏省优秀青年国画家,2006年被读者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青年国画家,2007年被评为当代最具学术价值和市场潜力(人物)画家。
现职: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苏州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秘书长、苏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国家一级美术师。
                                                                              
谢士强(以下简称谢):以前就久仰您的大名,这次很荣幸能够见到您。这次50年校庆,我们学校安排了一些活动,采访一些老的校友,您是其中之一。据我所知,您是工作以后考的工艺美校。
 
徐惠泉(以下简称徐):我上学比较早。1966年我5岁,上小学,1976年15岁高中毕业。我很小的时候就喜欢绘画,但是家里并没有画画的人,唯一有些联系的就是母亲会刺绣。文革期间停课闹革命,没事干就画画。我上高二时,公社领导听说我会画画,就派人找到校长,要我到苏州城里临摹那里张贴的批林批孔漫画,然后把临摹的漫画放大,回到我们公社里张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我坐着汽车进城,临摹那些漫画。回来以后放大贴在公社墙上,大家都说画的不比苏州的差。大家就都知道我这个小孩子是会画画的,在乡里有了点名气。高中毕业了以后就回家务农了。不久到公社通讯报道组做宣传工作。恢复高考后,我一心想考美术学校,因没有受过正规的训练,第一年没考取。第二年拜工艺美校毕业的邵文君先生为师,开始系统学习素描等。80年苏州工艺美院开始招生了,我就比较顺利地考取了美院。
 
谢:当时的学校应该是在拙政园吧。
 
徐:我们的教室在拙政园,我们的宿舍在狮子林。现在是两个世界文化遗产所在地,感觉有点太奢侈了。我们奢侈到上体育课,就在拙政园的那个走廊里跑步。
 
谢:当时的场地非常小,做活动的时候根本是做不开的,例如:跳远啊跑步啊那更不能谈了。
 
徐:是的。我们跑步的时候,在月洞门的边上,都要站好两个人守着,就是怕有人突然从对面过来撞倒。经常有这种事情。
 
谢:徐老师您毕业了以后是直接上大学了呢?还是直接工作了?
徐:我们毕业以后是国家统一分配工作的,我分配的单位是苏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
 
谢:跟您所学的专业有点相差太大。
 
徐:对。我在苏州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宣传科,工作了13年。进去的第一天就感觉这个地方不是我呆的地方。将来还是要走的,但现在再想想这13年我一面做了工作,一面又在那儿画了很多画。所以我经常跟人家说我原来在那边工作的时候是个业余的专业画家。单位给我很好的条件,有单独的画室。他们也知道将来我会走的。领导对我说好好画将来找个好的单位离开。他们给我提供了很好的绘画条件。现在在文联工作,是专业的业余画家。上个礼拜我跟原计生委的那些老领导一起吃饭,我说我非常感谢那个时候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绘画环境。他们说计生委培养一个画家就是为社会培养了一个画家。现在很多艺术院校的大学生毕业后以为非要有一个很好的单位才能画画才能出成绩。实际上还是在于自己。我以前总想我是画家我怎么会跟计划生育相联系,现在我想还是把这些东西都写上去,其实这个阶段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当时单位还派我带薪去浙江美院进修一年。单位给了我很好的绘画的条件,给了我很多时间创作,我真的很感谢他们。人总是有感恩之心的。
 
谢:作为一个画家,就是要有这种平常的心。徐老师这几年的作品一直是稳步前进。严格意义上讲您的画不应该规划在工笔里面,应该归在写意里面。
 
徐:其实绘画的道理和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要克服急功近利的想法。事实上,画家的成长是很缓慢的一个过程,是一种积累,生活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每一个立志有为的人都要有长远的打算。要在这个领域里有一些作为,就要有所付出,而且要方法得当。对我来说,一开始也不是这样,90年前后出现转折,之前做的都是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也就是没有找到一种很好的表达方式,但是做了很多方面的探索和尝试。在这之前画了很多东西,尤其是1988年我在中国美院进修的一年,当时像冯远老师,刘国辉老师,吴山明老师,都是很优秀的老师在给我们上课。还有很多美院同学也在这个班上,像管怀宾、于振平等。那一年对于我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回来以后在苏州画了很多画。当时我有一个很好的画室,星期六、星期天都是在画室里过的。90年我碰到一个朋友,他看了我在苏州群众艺术馆橱窗里展示的五、六幅画就建议我在北京办个人展览。他介绍我拜见了著名诗人艾青,把我的画拿给他看,他看了很喜欢。90年11月我在北京王府井大街中央美院画廊办了个人画展。开幕当天CCTV晚间新闻作了报道。展览期间我碰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人,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画家卢沉老师。他是苏州吴县人,我也是吴县人。卢老师跑到中央美院的画廊跟负责人说徐惠泉是我的一个小老乡在这边办展览,希望他们多关照,并拿了一张自己的画放在画廊里。我当时非常感动。开幕那天除了艾青,还有王琦、李琦、卢沉、周思聪等名家。这些老师首先肯定了我画得不错。同时指出其中有两幅画画得相当有新意,有自己的想法,可以在这个基础上把特点放大,既保留浙派绘画水墨灵动的感觉,同时向重彩、颜色上面发展,可能会出现一种比较新的面貌。回来以后我按照老师们的点拨画了很多画,慢慢地形成了彩墨画的风格。
 
谢:作为一个成功的画家,学校教育对您现在的发展起到哪些重要作用,您还记得那些对您产生重要影响的老师吗?
 
徐:我绘画风格的形成跟在苏州出生,与工艺美院的学习是分不开的。我当时的专业叫工艺绘画,工艺绘画实际上就是传统绘画。当时我们在二楼上专业课,楼下是一个小小的校办厂,工人们在那儿做熟纸,做绢。我们老在那边玩,知道这一套流程。教工笔的严佩玲老师是画传统花鸟画的。蒋凤白老师给我们上写意课,他有很多收藏,还把原作拿到教室里放在镜框里给我们临摩,有时候调皮的同学把画拿出框外画,老先生着急的说不要弄脏哦,很有趣的。老先生还把我们带到他家里去,欣赏他的藏品。教我们山水的吴见山老师,他这个人非常平和,把我们学生带到拙政园很潇洒的写生,他在茶室里面一坐,边喝茶,边和我们聊天,他有很多东西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们。苏州工艺美院非常有特色,有内涵,在工艺美院打下了扎实的基本功,后来到中国美院进修的时候,在班上画工笔画时我手上拿三支笔,同班同学们非常羡慕。苏州工艺美院毕业的学生都有这个本事,我不知道现在的学生能不能像我们那时候一样,毕业以后一染颜色就三支笔夹在手上运用自如。我们那个班的学习气氛非常好,我记得我们班上管怀宾是最勤奋的一个,他的素描专业功底非常好。于振平是高中毕业就考进来的,年龄最小,但很有灵气。当时徐达老师教素描,他说的一句话就是画素描石膏要画得敲上去当当响,要画出质感。我看徐达老师那些素描真是当当响。同学们都很勤奋,六点钟就起床,到娄门菜场去画速写,晚上我们一些要好的同学在一起画写生、画人体。那个时候我们中专还没有人体写生课程,我们就轮流做模特。记得我和老管他们还做了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江苏省举办青年画展,我们也想搞搞创作。为了参加这个展览,我、于振平、老管等几个同学决定利用晚上时间画画。校园九点熄灯,学生回狮子林就寝。那么我们要画画怎么办呢?我们一到熄灯时间,就钻到桌子底下等门卫老头拿手电筒扫一圈离开教育楼后,我们才把灯打开。我估计老人啊都很善良的,他们说不定知道我们在画画,只是不把我们点穿而已。第二天校门开了以后,我们就回到狮子林宿舍洗刷一下随便吃点东西,来得及的话就再躺一会儿然后就去上课。这样坚持到创作结束。现在想想当时这人怎么就不累的啊!没有累的感觉。把作品送到省里去,我的一张还得了个奖,得奖了以后学校知道了。我跟王书记(他当时是团委书记)说您还记不记得我得奖的事,他说应该记得的。他当时就在一个大会上给我发了奖,学校奖给我可能是一本笔记本之类的,但给我的鼓励是具大的,我当时蛮感动的。工艺美院所倡导的这种良好的氛围,这里面的点点滴滴都非常有意思。为什么苏州有那么多人谈起美院都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也就不奇怪了。我们当时的班主任是严品娟老师严老师是教政治的,她非常认真,学生有很多事情她都去跟学校沟通,我们完全是她的孩子的感觉。我们当时都叫她严妈妈。她有时也狠狠地批评我们,那种真情流露完全就跟母亲一样的不顾一切。还有印象深的就是书记周迅,他是个老革命。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他对学生就象对自己的小孩一样的,我们学生每次吃完饭以后,总有人把吃剩的东西乱扔,他就站在那个地方大声批评,你们这帮小孩子怎么怎么啦,骂的很凶,完全把学生当做自家小孩,那时候粮食多珍贵啊,怎么可以乱扔呢。
 
日期:2008年10月22日
时间:上午10:20
地点:苏州市美协
采访:谢士强 
摄影:黄新军  
摄像:刘洁  
整理:易明 
编辑:邓海霞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