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就是要关注时代、关注民生,承载着为人民服务的责任。”
这是在刘大为作品展新闻发布会上,刘大为回答《人民美术》杂志记者的提问,“如何坚持美术创作的人民性”时说的话。
2009年4月29日“史诗与牧歌——刘大为作品展”开幕式在上海美术馆举办,在开幕式前的新闻发布会上,刘大为回答了《人民美术》特派记者李人毅的提问。
《人民美术》记者问:
“我们注意到,在你的人物画作品中所反映的主题,无论是历史题材还是现实题材,无论是普通劳动者还是伟人或领导者,都有着鲜明的特点,这就是呈现出较强烈的人民性。其中表现民生题材中,着重表现了牧民、民工、军人和领袖平民化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以及精神风貌,而且都有佳作问世。是作品的人民性,提升了中国人物画的精神内涵和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请问刘老师,你是如何认识和坚持作品人民性这种创作方向的?”
刘大为回答:
当好人民艺术家,应该是一个画家的终生奋斗目标。
画家在创作上要表现生活,就要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反映大众心声,那么,作品的人民性是至关重要的。首先艺术家的情感与生活、世界观与方法论与大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喜同悲,走进民众的精神世界里,来发掘民众的愿望和追求。同时,作品要贴近和表达了大众的审美情趣,真正体现了人民的愿望追求和向往,并得到社会的认可。这样的作品才有着艺术纪录生活和感染、影响、宣传的功效。一个肩负社会责任的艺术家的艺术创作宗旨是为人民大众服务,作品的人民性,应该是我们艺术家的共同追求。
中国画中的人物画诞生以来,就与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人物画中“以形写神”的理论提出后,很快便在绘画实践中得以确立,并日渐成为人物画的最高审美准则,甚而影响到其他画科。魏晋以来,人物画的重“神”特点,初唐,出现重形、重教化的倾向,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与思想的开放带来的主体自信,唐人物画表现出了重主体性、社会性与重造化相交融的特点。张彦远将儒家兴成教化的批评观作进一步阐述将绘画的根本特点之一规定为“成教化,助人伦”,将兴成教化提到绘画本体的高度,而与六籍同功,与四时并运。
中国古代壁画、卷轴人物画多有表现功勋英雄、帝王将相和妃后、贞妇孝女的形象,这一方面促进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提升了绘画艺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与作用。
当唐宋以来画家的创作题材,从神话题材与帝王题材转化到反映社会平民阶层,以教化功能的实现为旨归,表现社会生活,记录和反映生活一直以来是中国画人物画家的传统。特别是五四运动提出的绘画应该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后,出现了蒋兆和、徐悲鸿的面向生活、面向人民的人物画作品。新中国建立,使贴近时代、贴近民生的人物画有了新的进展。进入当代,画家们有了新的认识和发展——这就是在深入生活过程中,表现时代风貌,弘扬高尚情操和民族精神。最近在中国美术馆展出的关注民生的画展,就是人物画体现人民性的思想内涵作品的一次集中展示和总结。
总之,画家要关注时代、关注民生,承载起为人民服务的历史责任。而作品的人民性,应该是我们艺术家的共同的关照和追求。
(李人毅:人民日报社《人民美术》杂志执行主编。军旒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原《美术》杂志执行编委)
刘大为简历
1945年生,祖籍山东诸城。1968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80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研究生班。现任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主任,解放军美术创作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国际造型艺术家协会主席等职。
主要作品有:《小米加步枪》、《漠上》、《阳光下》、《马背上的民族》、《晚风》、《巴扎归来》、《人民公仆》、《雪线》等;
出版有:《写意人物画技法》、《刘大为速写》、《刘大为作品集》、《刘大为小品集》、《刘大为水彩画作品》等。其作品多次参加国内重大展览并获奖,且在日本、英国、美国、德国、法国等国及中国香港、台湾等地展出。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