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丁一林:我为地震中我的同行感到骄傲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教授)
地震首先最振动我的是那些孩子和学校。这恐怕也是我们中国人普遍心疼的一点。那些孩子被压在瓦下,有的已经死亡,我当时是含着眼泪看的,看完以后马上跑到银行提款寄到红十字会。我觉得我良心上受不了,我有能力,我应该给他们做一些力作能及的事情。第二件事是学校垮塌得非常严重。在抢救当中,老师们不顾自己个人安危来保护学生,我觉得这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作为同行,我也为他们感到骄傲。
我这次展出了两幅风景作品,都是去年我在国内的南方的创作。一幅是海边的风景,试图展示一种对于人对自然的一种敬畏,展示一种灿烂、阳光的心理。另外一幅作品画的是江边,试图表达的是一种比较安静的心理,一种田园风光。我希望这两幅画作能够给观者愉悦的享受,也特别希望“1+1慈善展”展览能够成功,我们所获得的这些收入能够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比如说能够捐助到地震中遇到困难的老师、学生、孩子们的手里,那我会觉得非常欣慰。
马刚:赈灾是建立一种精神 (中央美院附中副校长、学科委员会主任)
看到四川地震图片资料,最震动我的是母亲失去孩子的状态,我的参展作品表现了她们。画面中是母亲的头像,意在表现那种悲痛。画成之后可以看到,悲痛并不是表现得声嘶力竭,不是那么夸张,但画的写意流畅,我很喜欢。
参加“1+1慈善展”,我感到如果能真正在经济上帮助灾区,这个过程就像我自己在抗震救灾一样。同时,在创作失败中不断总结自己,建立一种精神,对创作者和对灾区都是很重要的。碰到天灾人祸,艺术家责无旁贷要承担责任,而且要有序定期地去做,这这是我们艺术创作者很重要的责任。
王伟:伤痛并没有结束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
地震发生的时候,给我们触动很多,所有见到的东西都铺天盖地的。因为借助于新闻,好象这个事件发生的时候,虽然是很悲痛的事情,但是给人的感觉更像是新闻事件,新闻过去了感觉事情就过去了,但是实际并不是这样。一年之后,事情还在发展,痛还在痛着。但是人们的关注度好象随着新闻的报道,事情就离我们远了,我想其实事情并不是这样,地震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新闻。
我想提供的作品取名叫《夜》,是一个码头的夜景形象。艺术作品跟文学创作不太一样,没有太多的文学的说明性,更多的表达一种情感、一种感觉。我觉得《夜》跟我们的慈善活动,跟这个事件还有着某种情感上的联系。夜有忧伤、有痛苦,但作品本身视觉上还有一种美,希望借此能够带点温暖和美好给灾区人民。
我最实际的想法希望这些作品都能卖掉,卖掉以后希望这些东西用到该用的地方去,去帮助最需要帮助的人。我觉得需要帮助的人们不光是那些你能看见的,还有很多你没有看见的,包括在新闻里报道很少的那些地方。
王少伦:继续“热血五月”的热情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教授)
四川地震以后,我也参加了中国写实画派抗震救灾“热血5月”的创作,那张作品最后成交价是3350万,全部捐给灾区。后来6月底的时候去了震区看了一遍,当时也是想看看能不能找到灵感画一些创作。在四川两个星期的观察,我深深感到了地震带给人类的创伤之巨,特别希望能够做点什么能够使他们感到温暖,使他们能够得到安慰,这也是我们每个人艺术家应该做的。我特别认同这次慈善展对母亲的帮助。有很多母亲为了孩子牺牲自己,我觉得特别感人。希望我们的善款能够带个孩子们生活的改变。
王少军:人类的脆弱也是人类的坚强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主任、教授)
我想这次活动的性质也是面对着我们国家一个地区的民众受灾的情况下,涉及到千千万万的家庭,无非就是父亲、母亲、儿女,这千千万万个家庭被大的灾难毁掉了家园,失去了生命。我选送的作品《父与子》虽然不是针对这个做的,但是我认为它的内涵也关照到这个层面。
地震中的一个画面令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有一个父亲在一个水泥架子下面已经压得已经变形的一张脸上,看到人的那种难以想象的坚强。我觉得这种形象已经传达出来,人类的一种本质上的存在,一种强大的存在。看到了很多家庭惨烈的现场,我就想传达这么一个信息,人是脆弱的,不论他怎么自认为自己是强大的,但是他在大自然面前终归还是显现出很多脆弱的方面。反过来讲,这种脆弱更加反映出来人在行为上的一种坚强、一种强大。所以,我觉得我们这次慈善活动本身也体现这种后续的,由于灾难所显现出人后续的力量,不断的关怀。我的作品《父与子》虽然是生活常态下,平常亲情的一个小情节,但是通过这个活动,我想象以后的创作如何在平淡当中,在没有大灾大难的时候我们人类所埋藏的那种爱。
王颖生:有机会献出爱心是艺术家的幸运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主任、副教授)
直到今天仍旧关心汶川地震的人们,在我看来是件并不容易的事情。在我看来,灾区人民现在可能在物质上找回来了,但是精神上还需要很多人,不同层次的人,长时间的去关心他们。所以我觉得这个展览的意义不仅仅说最后画家卖掉画以后给他们一点钱,经济上给点补助。我觉得更深的是关怀是,让灾区人民知道全国,乃至全世界,还一直关心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这些人。因此我觉得“1+1慈善展”在地震后的一年举办特别有意义。
我了解到因为政府的支持关心,政策的倾斜,灾区重建工作做得很快。但是,这场地震可能给人们留下更多的是心理上的阴影,包括下一代孩子,他们的成长还需要更多的关心。作为艺术家参展,我本人希望能借此尽到艺术家的责任。在我看来,每位艺术家无论你是走市场还是走学术,或者说你在大学里当老师,都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不是每个人在每个时代都有特别的这种机会,能够让你付出你的爱心,显示你的责任、显示你的人文关怀。在这个时候你有机会回报社会,就要把能把这种责任担当起来。
至于慈善展最后的结果,在我看来并不是最重要的。善款可能有数目大小,但爱心是没有差别的。每个人尽全力去做,这本身就是特别令人感动的事情。艺术家能够在这个时候做出点什么,是你个人的幸运。
叶南:用我们的爱唤起他们的希望 (中央美术学院基础部副教授)
此次参加“1+1慈善展”,我选送了自己非常看重的《风化系列》中的两件作品。这一系列作品曾经代表中国参加文化部俄罗斯年活动。这一系列三张画画了整整一年,看上去很简单,实际投入很多想法。
风化是自然现象。人类面对灾难,比如地震,什么作品能代表永恒呢?风化代表恒定的自然,一幅像自然变化的山石,经过自然变迁,风吹雨打,可能变成人或植物的象形;另一幅像像高山流水觅知音的中国古代文人形象。我赋予作品的含义就是,无论多么大的自然和历史变迁,留下的是人类的精神和文化。
很长一段时间我看地震的报道中,讲到无论是孩子失去母亲还是母亲失去了孩子,这对于我都不能想象。作为一个女人和一位母亲,如果失去了孩子可能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个灾难了。现在有这样的一个活动可以让我为其他母亲做一点点事情,哪怕很微薄的力量我也是很欣慰了。我希望通过这样的爱心行动,减轻他们的痛苦的回忆。使我们对他们的爱,唤起他们对社会的一种责任。
申红飙:艺术作品可以救人一命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讲师)
我的希望比较简单实际,就是希望这些作品被收藏,能够换成实际费用帮助地震一年之后,仍旧生活困难的人们。开句玩笑说,有一次一只狗把人救了,后来没人领养。我希望自己的作品就是那条救人一命的狗,可以给人温暖,但不要没人领养。
孙璐:慈善有温暖的颜色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师)
我的雕塑是借助汉代《马踏飞燕》雕塑原形,能够把当代的一些机械造型元素很好地结合到中国传统的造型里面。这次慈善活动之所以拿这个作品,就是想在纪念汶川地震灾难一周年之际,通过这样一个作品唤起一种希望,对明天的一种期待和超越。就是希望借传统造型和现代的结构的结合,对地震灾区寄予一种积极的前景。
新《马踏飞燕》是系列雕塑,有一些是彩塑,加上其他一些LOGO。我选择的这件是白铜铸造的,因为白铜也是古代常用的一种金属,在今天看来它的色泽高雅,既不像不锈钢那样冰冷,也不像青铜那样沉重,这种色调本身就代表了对灾区人民关心的颜色,它是温暖的。希望通过“1+1慈善展”,让更多人感受到,尽管天灾不可避免,但透过灾难可以产生更强的民族凝聚力。
孙韬:爱心需要大家的帮助才能完成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副教授)
深受过去在俄罗斯留学深受影响,我很喜欢画风景。此次参加“1+1慈善展”的作品是我的新作——三张一个系列的《云雾华山》。那是和台湾画家一起去华山五岳写生后回来创作的,特别采用了中国画立轴的方式。这在我油画创作中有特别意义,因为是拿中国人的视角,用中国人的方式表达祖国山河壮美。
去年汶川地震时我很冲动,甚至想到一线去帮助救灾。后来我六月底我去到灾区,看到默默无闻奉献的军人们,觉得自己什么也做不了,就给军人们画速写,他们拿到后很高兴。还有印象很深的是地震灾区的孩子们,很多小孩子们说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了,但从孩子口说出,好像没有大人们感受到那种沉重。可是我们这些大人们却一想到孩子们的未来就想哭。我想即使他们的乐观是是表面的,但也需要全国人民来支持,否则恐怕他们就会失去生活的勇气。首先要活下去,活下去需要这种乐观。
我想地震带来的伤痛不仅需要大家过一年来帮助,还需要未来不停地去关注,因为这种痛不仅是身体上,而可能会持续一生。作为艺术家,如果有这样的机会和条件,我准备随时支持他们,这也是为什么我能拿出来自己目前最好的作品参展的理由。爱心需要很多人帮助才能完成。但是我想到可能有人没有这个能力,因此我们夫妇各拿出了三张珍贵的版画作品,纸上原作已经被中国美术馆收藏。作品价位很低,同时我愿意将自己版画销售的全部收入拿出来用于“1+1慈善展”计划。
牟柏岩:帮助别人是存在的意义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
我并不了解慈善事业在中国真实的情况,但是我觉得慈善行为是每个个体生命中比不可少的。作为任何一个人,如果你活着,你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总不能这一辈子都是为了自己吧。如果这样的话,我觉得这个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帮助别人就是你人生的意义,一个很重大的意义,你存在的意义。
作品好不好卖我无法判断,但只是很本能地希望能卖得价格更高一点,这样帮助的人也更多。我还希望大家的作品都卖出去,因为有了钱可以办很多事情,就可以救人,就这么简单。我觉得慈善展对艺术家和买家双方都是积功德的事,这个事情本身是很干净、很纯洁的。
华其敏:震惊还没有过去 (中国画学院教授)
汶川地震发生了将近一年,但对我的震惊并没有过去,好像还是在昨天,由此可以想象灾区人民的每一天十分难熬。当时天天看电视,天天受感动,记忆犹新。恨不得自己也去灾区救灾,一年后的今天我仍旧在心里替他们祈祷,为他们送上祝福。
我并没有直接用地震题材去创作,我们这个年纪,震动的不仅是这次地震,精神的震动都体现在画中。我的国画人物是反映人的生活,多是美好的。即使画古代题材,也是是精神上的升华或提炼,是自己对生活的理解。
毕建勋:创作赈灾作品使我泪流满面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副教授)
在我看来,慈善是人类的基本品质。它不仅是一种行为,还代表一种道德的高度。它对于弱势人群,遭受苦难的人群,所有人都应该发生同情之心。
对这次“1+1慈善展”的参展作品我有两种选择—商品画还是创作?最终选择了后者。我送展的作品尺幅达八尺,在地震后十几天就画完了,个人认为是非常非常好的一张画,而且是在我在所有创作中最不寻常的一张作品,因为我是流着眼泪把它画完。从作品中可以看到我的感动--人物情绪的饱满,对其刻画的细腻深入的程度就像起伏跌宕的音乐。这对于我创作也是非常难得的经验和经历,自己都很难相信,在我这样的年龄,将近五十岁,我还会流泪?还有能力哭?我也很难想象如今当红艺术家没有几个在创作时会掉眼泪。
画中场景表现的是一片废墟,一个男孩被压在废墟下,手无力地伸出来拿着一支笔,已经没有血色了。孩子的手伸向护士,充满对生命的渴求,令人想起上帝创造亚当时的那个著名的手势。暮色中,孩子的目光充满了对生的渴望和对死亡的恐惧。护士是我找的模特,生命仿佛通过输液管,两人的目光交织在一起。题目《不会离开你》,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国人在整个“5,12”事件中体现出的品质。一线希望都不放过,我们民族生存下去就需要这样的力量。
张元:爱心是人类最珍贵的一种感情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材料工作室主任、副教授)
汶川地震应该是中国建国以来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通过这个事件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一种希望、一种潜质,这种潜质是对人基本情况的一种尊重。在汶川地震当中,无论是政府还是全国人民都能够齐心协力来对待自然灾害,面对自然给人类带来的一种灾难。作为艺术家来讲,能够参与这次活动我也是有一种由衷的期望,希望能够在“1+1”慈善爱心活动当中贡献自己的一点力量、一点心意。非常希望灾区人民重建家园,能够把自己的生活搞得更好。也希望地震当中所反映出来的这种爱心精神能够持续,它是人类最珍贵的一种感情。
陈科:震后心理干预刻不容缓(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二工作室主任、副教授)
方舟上面的船,是代表一种理想。其实它就是一个头像,但是我把它组合了一下,不是单纯的现实中的人。我觉得是一种象征性的东西,因为它象征一种生活态度,对一种事物的追求,它更符号化一点,是一个符号,实际上是一种愿望,是这几种元素组合在一起。
我选这个作品是想针对这个活动还是比较适合的。作为震后的心理干预,应该让所有的人把事物都想得更美好一点。
我看到不少报道,在讲述地震后的人们遭遇的心理危机,包括有自杀的,所以我觉得心理干预现在是特别重要的。当然我没法亲身做这个事,但是我觉得可以把我的一些想法通过作品体现出来。地震中的遭遇对于很多人非常沉重,如果摊到我身上的话,可能我还不如他们那么能承受这种压力。我想参与到“慈善1+1”的活动中来,尽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胡伟:给灾区带去阳光的慰藉 中国画学院副院长、中国画当代艺术表现工作室主任)
我此次的参展作品,综合了中国画技法结合其它材料。作品表达生机生命,向上激昂的主题,也是我这几年创作的主要方向。特别是在地震过去近一年的时间,更需要给灾区人民带去阳光般温暖的慰藉。
我正在参加的重大历史题材和“1+1慈善展”本身就有联系。重大题材的主旨是通过百年来对中国历史的再现,工程本身是对历史回顾和对未来展望,这与慈善展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在我看来,艺术家的重要责任是他要全方位地关注社会,从上到下,从左往右,远溯五千年到今天,他的创作灵感都是从社会里来,从关注社会里来。地震发生,我并没有专门去画这样的题材,更多的是精神上的触动。对于生命的体验的补充,这对艺术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艺术创作的全部。地震事件我们虽然没有身在其中,但通过慈善的方式体验,我可以体验到生命的价值和对生命的爱护。
唐勇力:慈善对于我们是一种历史的责任 (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教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
因为我经过唐山大地震,知道唐山地震的那种悲惨,所以对汶川地震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触及。作为我们艺术家来讲,一定要付出自己的爱心、社会责任。尤其对于我个人来讲,因为有凄惨的地震经历,所以更要尽自己全部能做到的事情做。艺术家不像企业家能够掏大笔的钱款做贡献,画家就是要作画,为灾区人民做出一点贡献。
我觉得“1+1慈善展”的创意挺好的。它有一个与其它不同的地方,就是中央美术学院19位重大历史题材的参与者本身是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具有一种历史感。“5·12”地震又是中国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题材,我想19位历史重大工程的作者,不单纯是怀着一种慈善的情感,还要怀着一种历史的责任。
参加此次展览,我还是选择了自己最擅长的作品,就是平时在我的工作之余画的擅长的小写意的绘画。这种绘画非常有情趣、非常有趣味,在笔墨情趣、内容情趣上都可以让广大的收藏爱好者欣赏、接受。我当然希望自己的精心的创作拿出来以后,不管卖多少钱都能够为灾区人们做点贡献,即使卖不出去也变成了一种参与。我还想和地震灾区的灾民们说,冬天已经过去了,春天到来了,希望就在前头。
高天雄:在任何困难面前我们都不屈服(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院基础部主任、教授)
我觉得这次地震和76年唐山地震,包括65年邢台地震其实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就是我们国家和党一贯的以人为本,过去我们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中国人在任何困难面前都不会屈服的精神来战胜自然灾害。
我觉得这次灾后营救更细致、更关心每个个人的情感和遭遇。一是因为我们进入市场经济以后,人个体的因素就更强,不像我们过去集体的公有制,个人不需要考虑,受了损失都会有国家管。但是现在的情况不同了,社会越现代的话,人们的精神上更丰富、更细腻。这次地震我这一点的感触最深,作为艺术家或者艺术工作者,我希望能够在汶川地震恢复过程中能够贡献一点自己的力量。也谢谢这次时尚芭莎杂志和我们重点工程的组织者做了一件对社会、对汶川地震受灾的群众有益的事。



皖公网安备 340104027006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