溺水者的呼唤(关于高大钢)--朱艾平

溺水者的呼唤(关于高大钢)--朱艾平

溺水者的呼唤(关于高大钢)--朱艾平

时间:2008-11-24 17:24:58 来源:

评论 >溺水者的呼唤(关于高大钢)--朱艾平

(摘自《新香港》98年7月)
在我的印象里,高大钢是个多动的,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有着“超前意识”的画家。他作画从不会静下来一笔一画地描绘,也不会按步就班地刻画局部,而是大刀阔斧,任凭一股激情涌上笔端,劈哩啪喳一阵表现,不拘小节的行动画法。
高大钢所采用的艺术手法,无疑是具有很强的表现主义色彩。那些我曾看见过的旧作和未曾谋面的新作照片,带给一个压抑的信息:他作品《漂浮》中那孤独幽灵般的人形,是否为高大钢心理的某种暗示?
在油画《溺水者》中,作者给我们提示了更多的可读内容:一个苦苦挣扎在水面上的溺水者高声呼喊着,那伸开的双手无助地摇晃,摇晃……一股腥红的血从口中流出,恐怖的蓝色海水包围了他,漆黑的夜空没有半点动静……在这个环境污染,疾病横行的地球上,我们能听到一声声来自四面八方的呼唤,可以看到听到的是那些映入眼簾、传入耳膜的叫喊。但却无法窥到发自内心世界的无声呐喊—那对我们赖以生存空间的一次次质问。作品中,高大钢借用了令人刺激的瞬间,把一个虚拟的真实镜头戏剧般展现在人们面前,一声又一声撕心裂肺的呼喊,一阵又一阵生死间的抗争搏斗,把作品中的“戏”推向了高潮。
《溺水者》让我想到了蒙克的《呐喊》,只是,时代不同了,呐喊的对象也不同了,蒙克的呐喊,是来自内心病态的弥漫性焦虑所为,是面对自卑、压抑、心理紊乱的一种渲泻:而高大钢的呼喊,却是一种对生存环境,社会现象,自然灾害以及疾病泛滥的一种典型世纪末精神的崩溃,它是外来因素强制下的精神写真,它为人类的不幸而大声呼唤!
然而,没有救世主。上帝死了,在尼采的眼里,应该对一切与其有关的价值重新做出评估,他号召人们跨越十几个世纪的颓坦,回到古希腊狄奥尼修斯(酒神)的面前,去品味以往的醇酒清香,求得生命的完满和充盈,在自己的心中,也在自己的外部,开垦一片新的原野,迎接真正的“超人”,即查拉斯图拉式的强者。高大钢画中的人物显然不是尼采笔下的“超人”而是一个值得同情憐悯的弱者。恐惧和绝望占有了他,仅剩下一点气力是用摇晃的手画出“SOS”式的救命符号。在此,画家选择了戏剧性画面处理方式:大量的蓝色中突然冒出极不和谐的鲜红色,使人产生意想不到的惊奇和疑问。或许高大钢原旨非要通过丰富的色彩来塑造形象,建立一套自己的语言结构,而是把观念的提升当作了追求的目标.色彩及造型的外在美已不能表述画中隐藏着潜在恐怖心里,于是血一般的暗示出现了-那总也摆脱不掉的死亡的阴影.西方当代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位主要代表卡伦、霍妮指出:“有这样一些人,他们对于死有着无法驱散的焦虑: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这种痛苦,他们对于死又有一种隐秘的渴望。他们对于死的种种恐慌,再加上他们对于死的盼望和思考,就会产生一种危险迫近的强烈颖悟。”死的诱惑曾导了许多诗人、作家、画家的自杀,象诗人、西尔维亚、普拉斯;作家海明威;画家梵高,以致于中国作家三毛,诗人海子,顾城等等,均是自杀身亡,这一情结,说明了一种什么样的心理呢?
诗人,画家的意愿也许不在表现某些可能解释清楚的“症结”上,长期压抑的自虐情结积淀于某根敏感的神经未梢,不知何时,便会一触即发。好的结果是,火山爆发导致诗人、画家心血潮涌,奇思妙想瞬间出现,于笔于纸,一泄而出。若为画,此时的色彩,构图、笔触都通避三舍而让那个摆脱不去的暗示。大凡一件好的作品,总有一点引人之处,如果不是视觉上的幽美,就可能是思想上的深隧。在高大钢那个伸着红手的黄色人形面前,我始终无法解读其中茫茫虚幻带给人的一种怅惘,或许仅为一种符号,充血的手将原罪抛给了蓝色的空间,那些永远存在的“尸味”一点一点腐蚀着观者的眼睛,以致于不能细细看下去,庄子去楚,见一空骷髅兴之对话。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君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五乐,不能道也。”庄子借骷髅之言以生死超然的思想,或许也能给仅以肉身活动的行尸走肉们一个有趣的提醒?这里,我不是说高大钢的作品里隐含了死的因子或其间受庄子影响多少,而是由画所想,浅说一二罢了。
假如把高大钢的作品放在一个中国当下艺术背景中去看,我们会发现,他的带有表现主要意味的作品并没有同周围的语境发生多少关系。起码,高关注的焦点同干预生活的,“近距离”,“泼皮”、“政治波普”一类不同:也与注重语言的“纯化派”无关,他只是遵循着心里的暗示,一步步的走向自己的路,前面的无垠舟遥在何方:正象作者另一系列画中迷蒙混沌的灰色,带着作者自己也猜不透的迷,向众人提出无法解答的疑问。
在高大钢沿用的表现主义手法中,大都以单一形象,单纯色彩营造画面,虽无苍白乏力之感,但却仍需补足中气,更加感性的面对画布并开拓语言疆界。就大钢的一系列作品来说,我则更喜欢那些带有鱼形的自由信笔作品。其中性灰色调似乎更能让人体味到绘画的情趣是怎么一回事,而色彩的渐变使人品出了傅统水墨的滋润,这种富有笔意的油画恰能说明一位生活在中国的油画家应该选择的路­­既不崇洋,也不摹古;而是借洋,古而兴我,创出一路令人信服,具有时代意义,格调不凡的架上作品。
朱艾平 教授 山东省美术馆一级画师
丁丑冬三稿于泉城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