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笔直取三峡韵--杨涪林

信笔直取三峡韵--杨涪林

信笔直取三峡韵--杨涪林

时间:2008-07-04 09:23:25 来源:艺术家供稿

名家 >信笔直取三峡韵--杨涪林

    最近,重庆国画院组织画家去三峡采风,作为其中之一员,我随大家一道徒步过夔门。夔门的样子,很早就熟悉了,那是坐在轮船上,收在我眼底的那一幕幕景致就象电影镜头那样罗列,觉得很是壮观好看。这次以步代船,有了很多以前不曾有过的感受。来到古栈道上,就象走在长江的咽喉上,两岸峭壁千仞,上夹青天,下接涌涛,回首瞿塘关,大门洞开,放天下舟船一一而过。真是慑人魂魄,令人叹为观止!我们憋足气,拿出速写本,记下这难忘的印象!
    巫峡却是另一番天地,特别是天阴下雨,那满山的云遮雾障,使巫山十二峰更显仪态万千,堪称活的山水画长廊,在大自然的神奇造化之中,我们只能手忙脚乱地记上那么“一丁点儿”!
    我们选中了位于神女峰脚下的青石乡住了下来。它就在神女峰的对岸,这样,我们有机会在每个时候都可以朝神女看那么一眼!看她任凭风云变幻,挺立着眺望远方,忠贞不渝。她同峰下的人们朝夕相处,共度时光。青石村洁净清悠,静得似乎连犬吠鸡鸣都听不到。一打听,果然村里的男人外出当船工舵手去了.家中多留老弱妇孺。为画三峡人,我们四处寻找他们的身影:在江边石头上看到几位老乡在挖红苕,从巴掌大的瘠薄之地刨出一大背兜一大背兜的红苕来。其中有位出现在我笔下的老翁,早巳年逾八旬,在他喘气的瞬间,我似乎感到他那只穿一单布裤、赤脚蹬双草鞋的身子在寒风中微微颤抖。这里的老乡每天只吃两餐饭,喂的只肥猪,要管一年的油荤。我们的女房东很能干,做的菜摆上满满的一桌,她是一菜多做,对我们来说已是最高礼仪了,然而就拿不出两个鸡蛋来。我们登上了峡边的导航信号台,这孤零零的房子是五十年代所建,看那台老式的手摇电话机、望远镜,已是饱经风霜了。三个工作人员轮流值班,每天自己做饭,日夜坚守在这绝不起眼的,但却系一身安危的岗位上。他们都是我们笔下鲜活的形象,只是手中的笔显得有些凝重。
    入夜,巫峡河谷,上下漆黑一片,但过往轮船却隆隆不断。现代化的装置,五彩的灯光,映照在水上、石上,宛如置身于水晶宫中。待隆隆声一过,整个峡谷就更显得漆黑,什么也没有了,只剩下滚滚涛声、呜呜风声,夹杂着落叶飘零声。这里的人家连电灯也没有,更谈不上收音机、电视机了,音乐之声只有从近在咫尺的客轮上间或传来……巫峡很美,然而这里的人们却是那么清苦,我们已经感觉到这种反差的份量。
    离开的那天,立在船舷,注目巫峡,想象着“高峡出平湖”的美好.望着满山的红叶,我感觉想象有那么一阵阵歌声在耳边萦回,这歌声似梦,充满着希望,我也沉浸在“三峡梦”中去了。
    这次采风,每个画家都有一份真实的收获。记得著名国画家马振声曾指着速写本对我们说过:别看这几笔不起眼,拿回去可管用啦!是的,速写本上留下的三峡,是我们摄取了她的真魂而留驻的传神写照。法国雕塑大师罗丹说过:“要有耐心,不要依靠灵感。”灵感怎样产生?灵感是基于现实生活,基于实实在在的努力求索。没有艺术家的情真意切,怎能抓住观者又怎能期望人家为之动容呢?情真意切是建立在有感而发的基础之上.要用较充裕的时间去观察、去研究、去体验对象,要全身心地投入.只有这样,才能杜绝在艺术上的浅薄和概念化。这是个根本,如果舍本求末,要么就成了无病呻吟,要么成搞成了花拳绣腿。大凡有成就的画家,他们都有自己的一块“基地”,他们把自己作为“那群人”中的一员,或“十上黄山”或“三下湖南”。
三峡地区孕育了独特的“巴渝文化”我们置身于其中。这次,我们又一步一步地走了、登了、爬了过来。虽然,路上的那份“惊险”叫人想来感到后怕,那里的人生活有一种苦涩,但我们很充实满足,因为我们已从大干世界中取回了那么可贵的“一丁点儿”!
    1996.11.29.于四川美术学院桃花山上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