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主持人区志航我用骨灰造相机

著名主持人区志航我用骨灰造相机

著名主持人区志航我用骨灰造相机

时间:2008-06-16 10:15:02 来源:区志航的BLOG

评论 >著名主持人区志航我用骨灰造相机

舒勇创意的“生命之花”在《新快报》一“花”激起千重浪,再次印证了他是位具有大创意并能掀起“运动”的著名当代艺术家。若不是“生命之花”,国人不会如此激烈的探讨已经习以为常的殡葬文明。“生命之花”已在绽放壮美。

到目前为止,反对的声音依然强于支持的声音,但差距在明显缩小。人们从只要是当代艺术家提出的东西就认为是炒作,就要反对,就要谩骂,渐渐静下来理性思考。我一直认为,真正杰出的当代艺术家,必定是杰出的思想家和先行者,往往有着强烈的使命感。

对于大家的顾虑,舒勇在他的整个创意文案里已考虑、解释得很仔细:“我想很多人会质疑使用死难者的骨灰作为作品的材料,认为这是一件残酷的事情,从而来反对和阻止这件作品的发生。如果我们可以冷静的思考一下,实际上正是在这种凄美的残酷中,让我们有勇气和无畏的精神去面临真正的残酷,并真正的去思考和战胜未来。我想回避历史的人永远是一个弱者……”大家不妨到他的博客看看。

当我们经历灾难,从悲恸中走来的时候,我们需要思考很多。就像许多心理干预者开导的那样,我们不能仅仅停留于痛苦和过去,在切实处理好遗留问题和吸取沉痛教训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了巨大的灾难唤起的大爱和大美,值得也需要我们以特殊的方式印记,并使之得以持续和激励。印记的方式当然有很多,而“生命之花”兼具了丰富而深刻的含意,体现着新的观念、境界与积极,堪称圣举。

我注意到不少善意的反对者指责“生命之花”是对逝者的不敬。然而,在强烈反对的同时,仔细解读过“生命之花”的意义吗?怎样才算对逝者的尊敬?旧有的殡葬方式是最尊敬的方式吗?多少年来,一般人不可能象帝王那样拥有巨大的墓地和无数的陪葬,只能孤寂地埋在普通的墓地。活着的人一年到头只是清明时节拜祭一下,这样的尊敬够吗?多隔两代,因为没有亲身感触,生者的拜祭往往流于传统和形式,难有充分的心理触动,死者真正长已矣。

人类文明从无到有,不断的丰富、升华和颠覆,才有灿烂的今天。可曾想过,殡葬传统并非一成不变,从土葬到火葬,从入土为安到存放骨灰楼,无疑是伟大的颠覆,人们终于从拒绝到接纳,不再认为是对逝者的不敬。“生命之花”以艺术的方式铭记历史、歌颂大爱、缅怀并复活生命,无疑是对火葬的升华。

不知舒勇是否还想到,“生命之花”还有助于倡导普世的殡葬改革。如果工艺过关,将逝者的骨灰塑造成生前的最爱或最具代表性的成就的符号,安放于家中,既美化空间,又消除恐惧,还节约土地等大量资源,相信是更好的尊重、缅怀、陪伴、对话和传承,是生命和精神的复活与继续。我酷爱摄影,并因摄影让人生增值,所以,我更愿意将骨灰塑造成一台精致的相机。

前赴后继,生生不息。如果这种方式被接纳,随着岁月的流逝,每个家庭、每个家族、每个村镇、每个都市、每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将节约很多却留下不可估量的灿烂与文明。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