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逛卓克
官方微信
登录
|
注册
新闻频道
艺术家
艺术家
新闻
首页
新闻频道
艺术家
拍卖频道
展览频道
艺店
艺题
艺校
艺频
艺档
资讯
拍卖
展览
收藏
书画
名家
市场
摄影
评论
访谈
艺校
视频
新闻频道
首页
新闻频道
艺术家
拍卖频道
展览频道
艺店
艺题
艺校
艺频
艺档
资讯
拍卖
展览
收藏
书画
名家
市场
摄影
评论
访谈
艺校
视频
名家书画“保留节目”与“相对克隆”伪品之辨识
名家书画“保留节目”与“相对克隆”伪品之辨识
名家书画“保留节目”与“相对克隆”伪品之辨识
时间:2008-01-25 00:00:00
来源:上海证券报
拍卖
>名家书画“保留节目”与“相对克隆”伪品之辨识
黄鼎
图一
图二
在揭示过数种“相对克隆”造假法之后,此次我要做一个“特别提示”:有些书画名家有创作“保留节目”的习惯,它同“相对克隆”造假出的伪品在某些表面征象上有相似处,鉴藏界中人因此常常会“以真当假”或“以假当真”,造成谬误颇多,争议不断,望本文对收藏爱好者有所启发。 关于名家书画的“保留节目”,具体是指有些书画名家,对自己相对擅长创作的、或某篇某段诗文(书法家)或某题材(画家),在一定时间段内会作出数件甚至于几十件不等的、从笔墨到结体或造型甚至于连章法、幅式都很近似的作品。如书法家林散之书写毛泽东的一些诗词、画家关良画《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情节或猴王孙悟空、或《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画家李可染画牛与牧童题材等等。在现实中皆客观存在着相对接近的“版本”。而有的书画鉴藏者一旦同时遇到两件(或以上)署名为同一名家的作品,就习惯性地按俗语声称的“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之类的排他性思维方式,认定质量相对高的那一件作品必系真迹;质量相对低的那一件或那些则一定是赝品,此是极不正确的鉴定认识观。 事实上,不论是名家的真品还是赝作,真与真或假与假之间是不可能没有质量相对的高低之别。对于名家的创作有“保留节目”现象及其与“相对克隆”成品较容易产生认识的“混沌”。我建议,辨识工作要分如下三个步骤进行。 首先,要判断当局诸作品艺术质量“值”的起伏度。若判断物属名家真迹,通常它们的艺术质量会“起伏”在80分(以量化来说明可能容易理解些)至99分之间;若是赝品一般总在80分以下出现“落差”,个别的“败笔”甚至都到不了50分的程度。 其次再比较笔墨、结体或造型状态如何。真迹与真迹之间绝不会“处处皆一致”,而赝品与真迹母本相互间则必定有某个局部是百分之百的克隆。 最后观察对照款识。凡名家亲笔署款,哪怕二件作品中的书法结体较相近,但字的大小、疏密、正斜总会有小的差异,唯假款才会亦步亦趋冒出生硬搬套状。 要验证上述这几点,只要大家再回过头去看看前几回我举例的所有“相对克隆”成品,相信就都能得到“具体落实”。到此处的图一与图二这儿,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前者是本人珍藏多年的李可染真迹作品;后者是南方某拍卖行2005年秋季上拍的一件李可染“保留节目”。这两件作品初看确实很相似,当细瞧时会发现是“大同小异”。以其笔墨、造型与款识的自如、娴熟与高质量来定性,两画应皆属“开门见山”(收藏界俗语,指懂行人都不会存疑的上好名家作品)等级之真迹。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