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像走进艺术品市场由来已久,但如果从改革开放以后算起,在国内仅有十余年历史。在这十余年中,藏传佛教一系佛像始终扮演着最为重要的角色,是市场上佛像交易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在近几年的佛像专场拍卖会上,藏传佛像一般都占到了九成以上的数量。那么,藏传佛像何以有这样的地位和影响呢?我以为原因有三:一是藏传佛教历史上重视雕塑佛像,留下的造像实物较多;二是藏传佛像大多以金铜铸造,材质优良,工艺精细,保存完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三是藏传佛像早为西方人士接受,收藏研究之风盛行,改革开放后随着中西文化频繁交流,西方这一风气波及国内,影响到国人的收藏和研究兴趣。基于这些原因,藏传佛像不仅长期在国内佛像市场上独占鳌头,而且影响越来越大,价格的一路攀升,现已成为我国艺术品市场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门类。 总结藏传佛像在市场上走过的十余年历程,我们大致可以将它分为两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7年至2004年,是藏传佛像在市场上不断拓展的阶段。这一阶段,藏传佛像在市场上的规模和影响不大,业内人士只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杂项看待;流通的数量有限,市场价格较低,也不稳定;其价格与价值有较大反差,同其他门类艺术品相比明显偏低。 第二阶段是从2004年至今,是藏传佛像逐渐成熟和定型的阶段。其具体表现为:藏传佛像在市场上数量骤然增多,收藏队伍不断壮大,形成明显的市场竞争趋势;佛像价格不断攀升,屡屡创下新的纪录,不仅成为佛像市场上的亮点,也成为整个艺术品市场上的热点;而尤其突出的是,藏传佛像已完全脱离过去人们眼中的杂项圈子,而变成了广受关注的独立品类,各大拍卖公司都将其列为重要拍品,纷纷推出专场进行拍卖。2004年秋季,中国嘉德和北京翰海相继推出佛像拍卖专场,均取得极大成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引起了很多人对佛像的关注和兴趣,标志着佛像在市场上步向成熟的开始。而2006年香港苏富比的佛像专拍又将佛像市场的热度推向了高潮,使佛像在市场上的地位和影响得到进一步的稳固。那场佛像专场至今仍成为人们谈论的焦点,它创下的一个个佛像拍卖的天价纪录将成为艺术品市场上佛像交易的一个里程碑,将会在一个时间段内影响着世界范围内佛像市场价格的走势。 对佛像市场的十余年历程,大多数人都会对后一个阶段留有深刻印象,因为后一个阶段佛像在市场上的影响太让人不可思议了,它给艺术品市场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给收藏和喜好佛像的人们带来了太多的惊奇和喜悦,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忧虑。在一个个惊喜之余,人们不禁要问:佛像缘何突然红火起来?它创下的一个个天价是真实的吗?这样的价格将来是保持不变还是继续攀升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专门对后一个阶段(2004-2007年)四年间国内外拍卖排名前十的藏传佛像进行了盘点和分析,总结出一些规律和特点,供大家分享,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的藏传佛像市场走势进行展望。 精品佛像引领拍卖市场 通过对过去四年国内外拍卖排名前十的藏传佛像盘点和分析,我们首先不难发现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精品佛像一直引领着藏传佛像市场向前挺进。 所谓精品,是指那些既具有极高文物艺术价值,又有极高价位的佛像艺术精品,在佛像艺术门类中出类拔萃,令人称奇叫绝。这几年佛像一路走红,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天津文物、匡时国际等,都纷纷推出佛像专拍。每场拍品数量庞大,种类繁多,规模十分可观。在这些专拍中,商家除了注重拍品的数量外,还注重拍品的质量,尤其注重组织高品质的精品佛像上拍。每场专拍数量约在80-100尊之间,而精品往往要占到8-10尊左右,精品的比率高达10%。如2004年秋季中国嘉德、北京翰海的佛像专场,拍品都在百尊左右,其中堪称精品的佛像就各占到10%左右。有的拍卖公司还干脆主打佛像精品品牌。如2005年嘉德春拍有十余尊佛像,其中就有5尊明代永乐和宣德年款的宫廷造像。而2006年10月香港苏富比推出的“佛华普照”专拍,全场15尊佛像,都是顶级的藏传佛像精品,可谓名符其实的精品荟萃。 在拍卖公司的重视下,精品佛像也为商家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在每场拍卖会上,精品佛像的价格都以高出普通拍品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价格成交,而一场拍卖会精品佛像的成交总价又往往占到全场拍卖总价的一半以上。同时,精品佛像的价格上涨极快,在过去四年可谓直线上升。如2004年一尊一般品相的永乐宫廷造像,其价格约在80-100万元,到2006年已上升到500万元左右,翻了3-4倍;而精品的价格上涨率更加惊人,能够达到10-15倍。这种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正是各大拍卖公司力打精品品牌的重要原因。 这些精品佛像的频繁出现和迭创佳绩的价格表现,显示了它在佛像艺术品中的突出地位和影响,也显示了它代表的佛像艺术在整个市场上的重要地位和影响。而更为重要的是,精品佛像对整个佛像市场也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第一,精品佛像为一般佛像开拓了市场,创造了机遇。因为精品佛像出现在艺术品市场上,总会以其惊人的价值和价格,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人们在关注精品佛像的同时,自然会把目光投注到一般的佛像上,从而为一般佛像带来了收藏群体,带来了市场竞争的机遇。第二,精品佛像带动了一般佛像市场价格的上升。精品佛像价格不断攀升,给收藏和投资一般佛像的群体增长了信心和勇气,一般佛像的价格也随之不断上涨。 精品佛像赢得市场的原因 由上可见,精品佛像在市场上可谓出尽风头。但是精品佛像毕竟是一些高价位佛像,不是一般藏家能够接受的藏品。那么,人们如此追捧它的理由是什么?我认为原因有主要四个方面: 第一,这些年我国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一部分人的财富得到了快速的增长,有充裕的财力满足精神和投资方面的需求,这是精品佛像赢得市场的重要基础。
![]() |
第二,精品佛像的价值特点符合成功人士的身份和消费心理。收藏或投资精品佛像的人一般都是商界的成功人士,他们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但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像一般人那样为自己的收藏或投资去学习和充电,因而也就不具备选择艺术品的慧眼。他们无法做出较多和较复杂的选择,而只能采取最为简单快捷的方式,那就是瞄准大家一致看好的精品佛像,作为收藏或投资的对象。这些精品佛像在品质上符合他们的身份、口味,在价格上符合他们的经济实力,同时又大多来源可靠,工艺完美独特,容易鉴别,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真假难辨的顾虑和风险。而事实上精品佛像从投资的角度也是一种最佳的投资对象,因为它价位高,真正触及者不多,存在较大的价格空间,往往有较高的利益回报。这对投资者具有极大的诱惑,符合投资者的心理。 第三是学术上的积极宣传和引导。这些年国内外各大拍卖公司都很重视学术研究和专业知识,为此付出了极大努力。对佛像专场拍卖,他们都邀请专业人士参与鉴定和撰文,使出版的拍卖图录具有极高的学术水平。如中国嘉德、北京翰海、匡时国际、天津文物和2006年香港苏富比出版的佛像图录,都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平。通过学术引导,精品佛像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人们对精品佛像的价值也有了充分的认识。有了这些宣传和引导,佛像收藏和投资者就不致盲目,就会满怀信心地竞争自己心仪的精品。在古玩行里,至今仍有忽视学术和专业知识的倾向,这是一种无知和妄自尊大的表现。佛像市场能达到今天的盛况和水平,应当说那些从事佛像经营者从中受益最大。要是没有学术引导,没有专业人员参与研究,今天市场上佛像的名称、风格和价值恐怕谁也说不清楚,人们面对市场上的佛像恐怕仍将是一片迷茫。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不可忽视学术的作用,在未来的发展更是如此,因为人们在艺术品的收藏和投资上已越来越趋向理性的方向发展。 第四是取决于精品佛像自身的价值。佛像艺术的价值体现在历史、艺术、科学和宗教多个方面,而精品佛像的价值在这些方面体现得更加突出。大多数收藏和投资人对收藏艺术品都非常理性,注重艺术品自身的价值,而不是市场的偶然表现。所以真正有价值的艺术品,有价值的精品佛像永远不会被市场埋没,永远是精明的收藏家和投资人重点关注的对象。 精品佛像市场标准确定 随着精品佛像在市场上走红,市场上对精品佛像的评判标准也基本定型,从过去四年拍卖排名前十的精品佛像的统计结果可以清楚地看出来,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是明代宫廷造像;第二类是明清时期的大体量佛像;第三类是早期(相当七至十二世纪)佛像;第四类是历代精品唐卡。这四类佛像艺术品各具特色,并各以自身的艺术特色和价值受到收藏家、投资人的喜爱和追捧。 先说明代宫廷造像。此类佛像是目前国内外藏家和投资人共同认知的佛像精品,在国内外拍卖会上一直受到追捧。在过去四年里,这类佛像一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出现的频率也最高,排名前十的精品佛像中占有20余尊;市场价格也在不断地稳固上升,很大程度上充当了佛像市场价格的风向标。目前藏传佛像的最高市场价格也是由这类佛像创造的,比如2006年香港苏富比以1.3亿元成交的一尊明代永乐铜镀金释迦牟尼佛。明代宫廷造像创出如此惊人的市场价格,并无不实之处,而与其自身文化艺术价值完全相符。明代宫廷造像具体指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的宫廷造像,因为这些造像主要集中于明代永乐和宣德两朝,所以人们又通称之为“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这些造像由当时宫廷御用监“佛作”铸造,主要用于赏赐西藏上层僧侣,为当时朝廷推行的宗教笼络政策服务。这些造像融合汉、藏艺术于一体,造型完美,风格成熟,题材多样,工艺精湛,见证了明代汉藏民族之间友好关系和深度的文化交流,体现了明代藏传佛像和宫廷艺术的最高成就,体现了明代冶炼和铸造技术的高度发展水平,反映了明代藏传佛教思想发展、教派发展和神像崇拜的历史面貌,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工艺和宗教价值。了解了明代宫廷造像的这些重要价值,我们应当不会奇怪市场对它的普遍认知和高度关注了。 第二类明清时期大体量佛像,它是国内收藏家和投资人垂青的又一类佛像精品。在四年拍卖排名前十的统计中一共有4尊这类佛像。虽然数量不多,但从目前的市场情况看,反响和认知较为普遍,很多藏家和投资人热衷于这类佛像的收藏。这类佛像受到藏家青睐的理由有三点:一是它体量大,有气势,符合一些富 人们的审美需求。因为富人们大多拥有宽大的居室,摆放在居室显眼的位置,可以增添文化艺术气氛,或作为神品供奉,也能够烘托出较强的宗教神秘氛围;要是小型佛像就难以达到这样的文化或宗教艺术效果。二是这些大体量佛像费工费料,雕塑难度比起一般佛像明显要大得多,其艺术和工艺价值也非一般小型佛像可比,价格与其自身价值基本相符。三是这类佛像目前市场上流通较少,特别是品相完好者更是难得一见,具有明显的稀缺性,这也是一般佛像不具备的特点。正是这三点确立了这类佛像在市场的精品地位。 第三类早期佛像,主要指七至十三世纪的藏传佛像。在我们统计的排名前十精品佛像中,只有两尊这样的佛像,分别是2005年苏富比拍卖的辩才天女和弥勒菩萨铜像。别看拍卖纪录不多,但市场认知度极好,而其自身价值更是无庸置疑。这类佛像风格古朴,造型独特,别有一番艺术韵味,让人百看不厌,越看越有味道。特别重要的是,在它们身上烙印着多种外来艺术因素,体现了多种文化艺术的交流融合,见证了藏传佛像艺术由外来向西藏本土发展演变的过程,在藏传佛像艺术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这类佛像主要流行于西方市场,而且极受青睐,价格一直不菲。近年来,国人已开始关注这类佛像,但是市场热度和价格与国外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我相信,这类佛像很快会进入国内佛像艺术品市场,受到我国佛像收藏和爱好者的追捧。
![]() |
第四类各时期精品唐卡,在市场上也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唐卡是藏传佛像艺术中一个独特的品类,对大多数人来说可能有些陌生,这里略作一些介绍。唐卡是藏传佛教中一种宗教卷轴画,它起源于公元七世纪的吐蕃王朝时,至今有千余年悠久历史。唐卡在工艺上可分两大类型:一种是绘画唐卡,即以布或纸作材料,用藏地特有的矿物原料绘制而成;一种是丝织唐卡,即以丝织物为材料,由手工制成的唐卡,又分为刺绣、织锦、缂丝和剪贴等多种形式。唐卡为卷轴式,画心四边镶以锦缎,上面有丝绸制成的遮帘,下面有木轴,便于携带和悬挂。唐卡因时代、地域和传承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风格,体现着不同的工艺特点和审美情趣。唐卡题材众多,可分为佛、菩萨等12种类型。唐卡构图大体一致,比如表现佛、菩萨主题的唐卡,其构图形式一般中中央安排主尊,主尊上方为“空界”,绘主尊的“本尊”,主尊上方是“地界”,绘主尊的眷属或护法。历史上唐卡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宗教功用一直受到了藏族人民的极大尊崇,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在藏传佛像艺术史上放射出璀璨奇目的光辉。 从唐卡的艺术特色我们不难发现其价值所在,归纳起来有四点:一是工艺价值,它用布或丝织物绘制,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绘画;二是绘画价值,它以线条和色彩勾画不同的人物和景物,体现出传统绘画相同的技法特点;三是思想价值,每幅唐卡都重点表现一个宗教主题,表达一个宗教理念,寓意丰富而深邃;四是文化价值,唐卡出自不同的时代、地域和流派,体现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和审美观念,展现出不同的人文风貌。综合这些价值,我们不难看出,一幅唐卡的文化艺术价值是相当之高的。同雕塑形式的佛像相比较,它的价值理应高出一筹,因为佛像在工艺和文化内涵上明显要单一得多。这是就一般唐卡而言,若是精品唐卡,其价值就更加不一般了。如唐卡中也有明代永乐年间宫廷制作的作品,目前国内仅知西藏大昭寺保留了两幅这样的作品,其他都流失在外。其尺幅很大,大约有了3米多高,且都是刺绣的。如果这种唐卡进入拍卖会,可以肯定地说,其价格一定不会低于目前永乐造像创下的1.3亿元的天价。 目前唐卡在市场上的表现同早期佛像一样,也是热在海外。四年间拍卖排名前十的佛像中仅有两件唐卡,而且都出现在海外市场。西方人士对西藏唐卡情有独钟,以致一些精美的唐卡不断地流向西方市场,价格稳步上升,精品频频出现,呈现出十分火爆的态势。反观国内市场,唐卡虽然早为国人关注,但市场始终难以升温,究其原因,一是早期我们认识不足,二是现在有了认识,但资源枯竭,精品大多流失在外。将来我们的收藏家要收藏精品唐卡,只能到海外市场上去寻觅了;而我们的拍卖行业要打造精品唐卡的品牌,也只能依靠海外回流了。 精品佛像市场前景展望 从目前市场情况看,精品佛像的价格应该说已经达到了一个十分理想的高位。对此,一些业内人士表现出明显的担忧:精品佛像达到这样的价位,未来还有空间吗?或有多少空间呢?我经常碰见一些朋友发出这样的疑问。客观上讲,人们有这样的忧虑有一定的道理,我也有同感。我认为,在目前阶段,精品佛像市场的确存在着一些不利因素: 一方面是精品佛像价格达到了历史的最高纪录,具体表现在2006年香港苏富比佛像专场拍卖上。其高纪录价格来得太快太突然,不是成倍的增长,而是数倍的提升,从心理和认识上一时难以为人们普遍接受,需要一个消化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收藏家和投资人都会谨慎介入,精品佛像价格暂时会徘徊不前。从国内2006年秋拍到今年春拍的情况,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一现象,精品佛像的价格更多的是在重演苏富比的价格,没有大起也没有大落,说明很多人都在持迟疑观望。 另一方面是目前国内外流通的精品佛像数量有限,大多数已经面世,其中的一部分精品还多次露面。这些屈指可数的精品佛像已为业内人士熟知,在未来的拍卖市场上还会是这些佛像重现各大拍卖展会,充当佛像市场上的“龙头老大”。 这些旧面孔佛像难以在市场上造成轰动效应,难以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因此其价格也不会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它们的出现只是实现市场的“轮回”,完成价格的到位,因为藏家当初收藏的价格较低。事实证明,佛像市场不仅需要大藏家、大资金的介入,同时也需要新奇的艺术精品的不断涌现,吸引收藏和投资人的眼球,满足他们的兴趣,这样才能形成市场竞争,推动价格的不断攀升。 但是我们也不必过于忧虑和悲观,如果我们放眼全球艺术品市场,着眼佛像艺术丰富多彩的品种,精品佛像还是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和机遇:第一,我们可以进一步挖掘传统意义上的精品佛像,特别是组织从未面世的精品佛像,来吸引收藏家和投资人的眼球,活跃市场气氛。第二,从品种上寻找新的突破口,丰富精品佛像的品种。过去国内市场上流行的精品佛像,主要是明代宫廷造像和一些明清时期的大体量佛像,而国际市场上一直受到追捧的早期佛像和各时期精品唐卡,在国内还没有形成气候。这类佛像精品的艺术价值无可置疑,资源又十分丰富。在目前传统精品价格走高而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我们应当着力引进这类精品佛像,建立精品佛像市场的新格局。这样既可以调剂市场,也可以起到振衰起弊的作用。同时,清代宫廷造像也可以作为一个突破的品种。这些年它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同明代宫廷造像相比,价格明显还没有到位。特别是这类佛像目前在国内外都有非常大的存量,能够满足较大的市场需求,有较大的运作空间。当然,要实现这些突破,拍卖公司应当担当重任:一方面积极组织这样的货源;另一方面加强宣传和引导。通过这些努力,我相信精品佛像会重振雄风,引领佛像市场继续向前迈进。 而从长远的角度看,精品佛像潜力和空间更是无可置疑,我们更应当充满信心。首先,从大的发展形势看,现在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一部分人的财富将会继续得到增长。在这样的大好形势下,佛像艺术产品将会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青睐,其价格也必定会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增长而不断增值,所谓水涨而船高。第二,在未来经济强盛的形势下,人们收藏佛像乃至其他艺术品的观念将会发生较大的转变,不会抱着唯一的投资目的,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而是注重或兼顾艺术品的文化艺术成分,满足自身的修养,提升自身和企业的形象。这将成为未来精品佛像收藏的一大趋势,因为它是提升企业形象的最佳选择。欧美国家早有这样的成功先例,美国的洛克菲勒公司做得最为成功,其收藏的艺术精品(也包括佛像)享誉世界。其实前些年国内也出现了多家企业开展艺术品收藏的业务,但是最终都出现了问题。我看问题的关键在于方向和目标错误,单纯追求经济效益,急功近利。这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就像目前我国艺术品市场和收藏领域的种种不成熟表现一样。将来的情况就不会这样,收藏者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水平,有较大的精神需求。他们收藏精品佛像不仅只看重价格,而会更注重其文物艺术价值。在这样的收藏理念下,精品佛像何愁市场前景,它必将成为最为优秀的精神产品和最具宣传效应的文化品牌,而受到富商大亨们的青睐。第三,佛像作为艺术品中的特殊门类,在未来的艺术品市场上还会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继续得到人们的尊崇。因为佛像是我国传统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完美的艺术表现力,体现着我国古代人民的雕刻艺术水平和审美情趣,能给人们带来精神和艺术享受;同时佛像艺术又是艺术品中的“神品”、“圣品”,蕴藏着深邃的佛教哲理思想,体现了佛教伟大的追求和智慧,能给人以有益的人生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