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海07秋拍:菩提主义

翰海07秋拍:菩提主义

翰海07秋拍:菩提主义

时间:2007-11-29 00:00:00 来源:

拍卖 >翰海07秋拍:菩提主义

菩提,是使心变得恭敬,柔软,成就一切福报的种子。   是“观一切法空”的空性智慧。   是“不舍一切众生”的慈悲心。作为始终不渝的信念,她区别于偶然显现的“悠悠散善”。   关于主义,翻开辞典的解释是:……理念或抽象而有系统的思想、信念、运动、力量、形态或特色。在“主义”二字之前加上词语,可以指定某一类“主义”。简单的说,主义是一种凝聚的思想,是一种在意识中策动我们行为的立场。因此,在区别于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的大命题下。菩提主义是生命开启的内在的智慧,是使自身具有的一种大爱济世的情怀。以及基于这种情怀的种种利他行为。我们甚至不用提到“佛法”两个字,因为,菩提主义的外延大于“佛法”所传递的宗教差别。它来自生命本质的洞察。是对于大千世界不可知的敬畏。以及对给与我们福德资粮的回馈。这样专注的善念是一种意志。这意志的汇集能够净化世界,由于无限需索带来的,普世的焦虑与恐惧。它是支撑对于取舍的价值判断,使具有这样慈悲与智慧情怀的生命体。在不求任何功利回报付出的同时,收获更珍贵的无憾,满足。   记得一位智者曾经说过:“当每天清晨睁眼醒来的那一刻,都会做八种对于死亡的观想,并继续开心的生活……”。有形的生命时而有尽。勇敢的面对死亡,了解死亡背后的意义,才能真正开启“空性”的智慧,才能认识“妙有”的真相。这个过程,使我们放弃对于恒常的执着,关注当下。在生命终结前的一刻,以无愧的社会责任与济世良知,呈现利于大众的生命解读。   这就是菩提,菩提心的呈现。并非以外部环境强植于自身的另一颗心。而是以来自观照内在的力量,外化成行为的一种动能。这种因缘转化的过程,像一颗善良的种子,使心灵得到更广大,更深刻的开示。“所以菩提心即菩萨净土。”(《维摩所说经—佛国品》)   在佛教艺术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对于净土的描绘,净土就是菩提的世界。我们习惯于把净土的空间定在西方,时间定在来世。然而,净土是远远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结构。它是心灵与宇宙万物的符号对应,是与当下的无上的利他菩提心,紧密联结的终点。有菩提的地方就是净土。愿将娑婆转为净土的心就是菩提心。在关于净土的描绘中,穷尽了艺术家和工匠们的想象。那里有黄金的大地,有珊瑚、有玛瑙、琥珀的水池,有长着七宝的树木。有车轮一样的五色莲花,有歌颂三宝的妙音神鸟。有无数无量的菩萨与阿罗汉……。艺术的流脉中,它始终对应着强化佛法的传播与理解。   穿越时空,我们看到公元一世纪前,近五百年象征主义艺术于佛教教义的理解:莲花、佛足迹等来代表万物只是生成与毁灭的本质,无常演化的过程。直至受到古希腊、罗马的自然主义风格影响后。杰出的艺术家们,才使渐行渐远佛陀的身影,以精确,唯美的人体比例,婉约的内涵,重新回到人们身边。使穿透具像后的佛陀,达到与人们精神上自然的沟通。十五世纪后,多重戒律的实施,偏重了经文与仪轨的解读。失去通过佛像发掘深刻内涵的自由想象空间。使最初自然的“理想比例”,最终落入硬性理想主义中的“理想尺寸”出现了规范的《造像量度经》。   然而,无论有形与无形,见相与非相,都是佛法接引的方便,使我们亲近佛教艺术的法门。   我们翰海同仁,不遗余力的以教育市场为先。相继推出了《永乐气象》,《经辨》与《菩提主义》佛像专场。通过拨开佛教艺术品市场迷雾的《永乐气象》,使人们感受到造像的历史背景、社会背景、宗教背景的重要价值。又在掀起高潮的《经辨》中,陈述了佛教艺术成像的“经典”启示。而《菩提主义》则是对于两次阶梯教育的强化与总结。使在供奉诸多的神祗面前。放弃狭隘的物质私欲,真心地体味他们至美的同时,感悟心灵所带来的宁静。   让我们从今天起就用菩提主义的信念,用更博大的胸怀,去理解、去包容、去爱……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