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徐光福的“川味雕塑”

评徐光福的“川味雕塑”

评徐光福的“川味雕塑”

时间:2007-11-21 00:00:00 来源:

名家 >评徐光福的“川味雕塑”

四川人没有费什么力气就把他们的家常菜摆到了全国人民的饭桌上,弄得祖国山河一片麻;不仅如此,在海外,凡有中餐馆,就有四川菜,大有成为“国际口味”的趋势,真是应了那句话:“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四川有特点的东西当然不只是川菜,在文化方面,四川的雕塑也是中国一绝。 四川的雕塑传统象“川”一样源远流长,过去,人们谈到远古雕塑的时候,比较多的是谈黄河流域文化,将它作为源头,至于四川的雕塑,人们认为直到汉代,受中原的影响,才开始兴旺起来,现在看来,这种单一中心的说法经不起考古学的检验,从雕塑来看,与黄河流域文化并行的,至少还有红山文化和巴蜀文化,广汉三星堆出土了一批铜像,把我们吓了一跳,它冷不防地改写了我国雕塑的历史,它的神秘和奇诡,成为“川味雕塑”的源头之一。到东汉的时候,四川雕塑以它有世俗和生活化的墓葬和明器雕塑在中国雕塑史上大放光彩,这种人间的现实性是“川味雕塑的又一个源头;到南宋的时候,以大足石刻为代表的雕塑,居然在宗教艺术的领域里,把世俗化的风格推到经典的程度,使之成为中国佛教雕塑美学风格转型的最具典型性的代表;到了现代,四川的《收租院》又掀起了巨大的冲击波,成为中国现代雕塑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 把徐光福的雕塑作品放在四川雕塑的“川上”,可以看到一脉相承的“川味”传统。事实上,徐光福和他的四川美术学院的同事们一直在强调“地域文化”的概念,这种有关地域的自觉意识,我想它既不是一种封闭的心态,也不只是有关语言形式上的某种地域特征,最重要的,我以为是在一种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语境里所形成人文特征的思想方式,徐光福的雕塑就是一个代表。我以为徐光福的雕塑总的来说表现出两种基本指向,一种是形而上的指向,一个是形而下的指向。前者是指他略带抽象意味的《巴渝武士》系列;乌木雕刻系列(《和歌》、《1—2—3》等);和回归系列(《北方的星空》、《经典传说》、《白云苍狗谣》等),这里所说的“形而上”并不是抽象或“纯观念”的意思,而是相对于他的另一类雕塑而言的,比较起来,这一类“形而上”的作品“艺术味”更浓,作者有意识地在进行各种“艺术”地尝试,作品侧重于用寓意和象征的方式表达它们的内涵,作品在形式多进行夸张和变形,不追求与表现对象在外部特征上的对应,在材料上,充分演绎了各种材质的丰富的表现力。这一类雕塑在生活原生形态和作者的内心感受的关系上,作者更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基于在巴蜀文化的氛围中所形成的观察眼光,在不脱离对生活直接感受的基础上,用一种独有的形式,对表现对象重新编排,以获得对于生活的提升和超越,使作品在形式上具有地域的独特性,这是所谓“川味雕塑”的一个重要特征。我们在外表上乍一看,可能觉得四川这个地方“俗”,如果只是停留在这个印象上,可能永远也摸不透四川人,其实四川人的俗的背后是透着聪明、机智和幽默感。他们一方面十分投入地生活,同时他们又决不缺乏品评生活,与生活拉开距离的那种审视的目光以及超越生活本身的那种想像力,这是四川这个地方的人文特征和独特的心智所在。徐光福的这一批被我称为“开而上”的作品,就表现出了四川人的智慧和巧妙,我是在表现出对生活本身的超越感,在生活的现象之上表达出一种独特的想像力以及对生活的重新编码能力的意义上,把这批雕塑称作“形而上”的。这些被称为“形而上”作品在形式特征上,体现了“川味雕塑”的一个方面的传统,这就是神秘、奇诡、造型上出奇不意。这个传统源于广汉三星堆以及巴蜀民间雕塑,四川美院的另一个著名雕塑家何力平的《鬼域系列》,也突出体现了这个传统。这个传统与宗教、与巫术、与民间信仰有关,这些作品当然表现意义,表现作者的精神指向,但是,他们决不会简单地讲出来,他们是把这些意思浸润在充满了巴蜀风味的独特的形式中,这些要表达的意思吸有最后变成了具有魅力的“地方方言”,这种“川味”才会真正出来。 这种地域的特点只有在比较中给人的感受才更深。1997年的回归之年,当全国人民“同唱一首歌”的时候,徐光福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回归”系列的那一组木雕,它们是地域的,它们超越了命题作文,所以它们是“形而上”的。徐光福雕塑的另一个指向是一批“形而下”的作品,也是他目前投入较多精力正在研究的课题。一件是他成功地表现了市井生活的城市雕塑《歇歇脚》,另外是一组表现山城市民生活的雕塑设计稿《卖豆腐脑》、《山城火锅》等。这批雕塑承接的是川味雕塑的另一个传统,即东汉《说唱俑》的传统,它们幽默、诙谐、开朗、乐观、嘻嘻哈哈、快快乐乐,它们是近距离的,在生活的现象和内心感受的关系上,它们更直接表现生活的现象。这些作品直接表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但并不流于浮浅和庸俗。这些作品没在艺术 家的架子,没有知识分子的深沉,但它们浸润着民间的智慧,传递着生生不息的这一方水土的这一方春山如笑对于生存和命运的理解。比较起来,我以为这是更为鲜活的“川味”,它更能直指当下的生活,更能印证人们关于这个地域的直接感受。 徐光福和一批四川雕塑家以及他们的“川味雕塑”作品在中国当代雕塑的格局中构成地域性的独特景观,当然,在当代条件下,四川雕塑家们在各种住处的交换中获取和使用了许多对他们的创作有益的资源;同时他们以一种开放的心态从事创作,从他们的作品中看不到刻意的受到某种创造模式桎梏的痕迹,正是在这种前提下,他们的作品在有意开意中流露出来的“川味”才更显得有意义,中国雕塑只有在它更加呈现多元化的景观的时候,中国雕塑才真正有了自己的未来。 深圳雕塑院院长 孙振华 2000年8月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