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博"镇院之宝"全家福 20件代表性藏品集中亮相

南博"镇院之宝"全家福 20件代表性藏品集中亮相

南博"镇院之宝"全家福 20件代表性藏品集中亮相

时间:2007-11-14 00:00:00 来源:现代快报

资讯 >南博"镇院之宝"全家福 20件代表性藏品集中亮相

南京博物藏宝40多万件,光国家一级藏品就有1062件,这些藏品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至当代,包括石器、陶器、玉器、青铜器、瓷器、书画、织绣、竹木牙雕、民俗和当代艺术品等。今年7月以来,南京博物专家和市民们一起,经过甑选,评出了近20件最具代表性的藏品,作为“镇院之宝”。为了让南京市民能够一饱眼福,近期,所有“镇院之宝”都将在南博集中亮相。   评选:首次选出镇院之宝   “南京博物院诞生70多年了,这回还是第一次甑选镇院之宝。”南博的相关负责人透露,为了评选出“镇院之宝”,他们先邀请了国内顶尖级的文博专家把所有一级藏品一一过目,然后,选出各个历史时期、各种类型、各个地域的42件(组)藏品成为“镇院之宝”的入围藏品。从7月28日起,普通市民开始介入评选,南博把所有入围国宝名单、图片公布在南博的网站上,市民通过手机(小灵通)短信及网上投票的方式参与。“有一万多市民参与了评选。而后,我们又结合专家和市民的意见,从中选出了近20件国宝级藏品作为镇院之宝。”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由专家和市民一起评选镇院之宝,南博并不是首例,“在此之前,北京故宫博物院和沈阳故宫博物院都相继进行过甄选‘镇院之宝’活动,这是一种大趋势。而且评选‘镇院之宝’是有意义的,伴随着考古发掘、科学研究的进行,‘镇院之宝’会随之变化,但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这样甑选‘镇院之宝’,可以激发公众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与认知欲望。”   准备:宝贝均在“体检”中   都有哪些“国宝”点击率最高,进入了南博“镇院之宝”行列呢?昨天,记者试图多了解一些,但南博负责人就是不肯多说。   不过,通过旁敲侧击,记者了解到,为了安全展出,目前,所有选出的“镇院之宝”都已回到库房,正接受专家的体检呢。   一位专家介绍:“原本有些藏品是在展厅中展出的,还有一些之前在外地展出,这次为了让它们集中亮相,我们都紧急召回,又都重新入库,对它们进行详细的体检,看光泽度,看有没有起锈,看有没有破损……然后,经过一段修整期和妥当的养护之后,才能再次亮相。”   而且,所有的“镇院之宝”走出库房的那一刻,都必须是专人陪护,都必须戴白手套,以免手上的汗水沾到国宝上。   陈列:观众不准携带大包   记者了解到,在展览方式上,一些重点文物不仅会拉上警戒线,还会设置放大镜。“不过,放大镜主要是放在体量非常小的镇院之宝旁边,比如‘金枝玉叶’这件国宝,它体量很小,而且上面的花纹很讲究,将来展出的时候就会设置放大镜。”至于展期如何?一位负责人说,主要根据观众的反响而定,但最好是展出的时间越短越好,这主要是出于对文物本身的养护和安全考虑。   由于是“镇院之宝”集体出动,除了做足保密措施外,对警备、观众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在安保措施上,除了原有的探头外,还将出动武警,“过去一般的展览只要几个武警看管就行了,但这次,武警人数将是过去的五六倍。这次估计最起码要10多个武警才行。”而对观众的要求上,这位人士表示,“为了万无一失,到时候,观众不允许携带大包进入展厅参观,而且所有展品都禁止拍照。一来防止闪光灯对国宝造成伤害,二来以防有些人心怀鬼胎,拍了照出去仿制赝品。”   探访:两件宝物先睹为快   昨天,在南博的库房里记者提前目睹了两件“国宝”,南博瓷器鉴定顶尖专家张浦生介绍,这两件宝贝各有可“贵”之处。   驸马墓中出土岁寒三友图梅瓶   和南京市博物馆“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梅瓶有得一比的是,南博的库房里也藏着一件稀罕梅瓶——明洪武岁寒三友图梅瓶。昨天,记者在库房里看到了这件宝贝。一位工作人员戴上手套,轻轻地把梅瓶从锦盒中取出,然后摆在张浦生面前的桌子上。   “这件国宝叫明洪武岁寒三友图梅瓶。梅瓶是古代的一种酒器。这件国宝是1957年3月在江宁县东善桥响龙山附近,被当地农民叫作“娘娘坟”的明代墓葬里出土的。墓主人是明成祖朱棣的驸马都尉宋琥和安成公主。宋琥是何许人?他是明代开国功臣西宁侯宋晟的儿子,而安成公主则是朱棣与文皇后所生,死于正统八年。”张浦生给大家介绍了梅瓶的“前世今生”后,又开始给大家讲解这个梅瓶的价值。   只见张浦生把梅瓶的盖子轻轻揭下,“你看,这个梅瓶从盖子到圈足都完好无损,就全世界而言,恐怕也就这么一件了!”张浦生指着梅瓶上的花纹告诉记者,这种梅瓶的颜色不是一般的青花,而是釉里红,它色彩凝重华丽、纯正鲜艳,烧制条件要求高,烧制技术难掌握,所以十分珍贵。 “之所以叫岁寒三友图,是因为梅瓶身上,栩栩如生地绘画了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这象征着高洁的志向。”说完,张浦生把话锋一转,“过去,很多人根据梅瓶上画的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岁寒三友,就轻率地下了结论,认为它是元代的东西。但我认为,他是明洪武年间的。”为啥?张浦生卖了个关子,在场所有人都围了上去,只见张浦生指着梅瓶底端的“杨莲纹”,大声宣布:“秘密就在这里,元代的杨莲纹是断开的,而明代的瓷器,杨莲纹是连在—块的,侧语这件国宝,杨莲绍嚎胀卣錾庄—起的。而且,它是当年的官窑瓷器哟,还是细沙底的!”   蒋介石看走眼留下寿山福海纹炉   “寿山福海纹炉,清代”在一条还没有来得及更改的信息上,记者看到,寿山福海纹炉被打上了清代皇家的烙印,但张浦生却当场改正:这是一件宣德年间的鼎式炉,半个世纪前,因为蒋介石看走了眼,误以为它是清代的普通大青花炉,就被留在了南京,才会成了南博的“镇院之宝”。   记者在现场看到,这个炉非常庞大,外形仿造春秋战国时期的鼎,三足的,外壁绘寿山福海纹。“青花瓷一般都是白底蓝花,而青花寿山福海纹炉作为宫窑大器,不吝材料,以费料费时的十分少见的蓝底白花来表现,器物外壁,绘汹涌波涛,开在下腹部加绘山峦叠嶂,寓寿山福海之意。青花寿山福海纹炉的外壁用苏泥勃青料绘画,这是一种名贵的进口青料,其中含有一些铁质,由于用料比较浓厚,瓷胎比较软,所以绘画时会将胎粉带起,而青料浸到胎中,烧成之后的青花,手摸有凹凸感,显得深沉典雅,入瓷三分。”   张浦生说,这件镇院之宝原本是故宫博物院的宝贝,当时因战火纷飞,一大批文物南迁,这件国宝就是其中一件。“1949年,国立中央南京博物院的库房中,工作人员们在紧张地忙碌着挑选藏品,准备运往台湾。但这一件,蒋介石以为是清代的官窑仿制明宣德年间烧制的,没什么价值,就留在南京了!”   那为什么是明宣德年间而不是清代的宝贝呢?张浦生说:“你们看,清代表现福寿的图案,都是蝙蝠、如意之类的,而明代的青花则讲究一种高雅境界,而且,我敢断定,这个炉子用的原料还是郑和下西洋时期进口来的。”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