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容低估的中国当代艺术--从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谈起
不容低估的中国当代艺术--从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谈起
不容低估的中国当代艺术--从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谈起
时间:2007-10-31 00:00:00 来源:
资讯
>不容低估的中国当代艺术--从刘小东的《三峡新移民》谈起
 |
冷静看待当代艺术收藏
中国当代艺术发展之初,收藏主体一直在海外,最早的收藏者是在中国工作的外国使馆官员或外国公司的人员,收藏的目的也并非为保值升值,仅仅是出于好奇或是留念。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国外一批专业藏家开始介入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藏,逐渐出现一些专门收藏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大收藏家。经过数年的积累,早期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大部分流失,一些国际拍卖公司很容易组织到货源进行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专场拍卖,而他们设定的客户群却以中国人为主。近几年随着当代艺术品在中国本土行情的上涨,一些海外藏家开始专门从事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买卖,利用时间差,将手中低价购买的中国当代艺术品再次投入中国市场,来赚取高额利润。
几年前当代艺术品在国内还鲜有人问津,如今拍卖行情的一路高歌是因为国内藏家们突然认识到当代艺术品的价值所在,而自发地去进行收藏吗?答案显然并非如此。目前中国艺术市场的火爆程度与国民艺术修养的提高速度并不成正比,买得起艺术品的人与看得懂艺术品的人也划不了等号,拍卖场上大多数举牌者可能并不了解他们竞拍对象的价值内涵,不过是市场价格风向的跟风者。不用说表现形式趋于抽象化的当代艺术品,就是比较具象的传统艺术,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出准确的学术判断、价值定位?当中国的藏家们在为自己的"大手笔"沾沾自喜时,在为当代艺术品的"回流"大唱赞歌时,海外藏家却冷静地将转手赚取的巨额利润继续投入对新的中国当代艺术品的收购囤积中去。
谁在操控当代艺术市场?
尽管媒体们都在宣传当代艺术品的火爆是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是藏家们在经过长时间的认知过程,对当代艺术有了相当的了解以后做出的选择,但就笔者针对这一问题作实际调查、采访过程中所了解的信息反映,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就在798这样一个时尚、前卫气息最为浓烈的地区,艺术家本身对当代艺术的看法也是各执一词,甚至有的艺术家干脆说所谓的当代艺术其实就是一种很无聊的东西,搞当代艺术的人没有几个是真正的艺术家,当代艺术品市场的火爆只是因为其内容、形式迎合了西方人的心理,包括审美的心理和政治等方面的因素。这话虽过于偏激,但也透露出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受海外买家操控的事实。
在目前的艺术市场中,当代艺术的价格要高于古代作品,这无疑是市场炒作的结果,是炒作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市场宣传、推介、运作来达到的。在投资策略方面,海外买家要远比国内买家做得好。国内买家习惯于跟随拍卖指数来选择藏品,在购买藏品后也不会去对收藏对象做任何市场推介,仅是被动地等待藏品市场价值的提升。而海外买家则会有目的地选择投资对象,然后通过宣传来提升自己藏品的市场价值。海外藏家、画商们通过数年的积累,以低价囤积了大批中国当代艺术品,在经过有效的市场运作以后,这些当代艺术品便以高价"回流"到国内。雄厚的资金实力、成熟的商业操作手法和犀利的专业眼光使他们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品市场的操控者。
究竟是精华还是糟粕?
尽管当代艺术品目前的市场价位颇高,但是否所有的作品都是物有所值,而那些还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就已经拍得天价的作品以后还有多少升值空间,实在值得怀疑,更何况就连一些天价作品的作者都不承认自己的作品有那么高的市场价值。中国艺术市场还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善的市场,很多藏家并不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欣赏水平来选择藏品,而是市场火什么就买什么,艺术家的创作跟着市场走的现象更为普遍,当代艺术市场行情的上涨带动了一大批人加入当代艺术的创作队伍,这里面自然良莠不齐、鱼龙混杂。
目前泛滥于市场的各种当代艺术品已经扭曲了人们对当代艺术概念的理解。不少所谓的艺术家对当代艺术的内涵、真谛并无深刻了解,仅以怪诞、神秘的视觉因素来吸引眼球,作品没有深刻的内涵可供挖掘,甚至表现形式也趋于恶俗。在掀掉这类作品晃眼的盖头以后,剩下的仅是一些无聊、空洞的厌世情绪,给人一种无病呻吟的感觉。眼下这一类作品的数量不在少数,以至于人们对这种作品看多了以后,怪诞、神秘、无聊就成了当代艺术的代名词,因此也有人把所有看不懂的东西都列入当代艺术。那么如何去看待当代艺术品,正如某位艺术家所言,当代艺术就是一群人在胡说八道,而在这胡说八道中也存在着真理,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精粹的部分会凸现出来,其余的则会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但如果没有"胡说八道","真理"也永远不会被认知。
当今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开放的、多元化的社会,在看到那些形态怪异、光怪陆离的艺术形式时,中国人已不再去愤怒、指责,虽然有疑惑,虽然有不解,但仍然能够去坦然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艺术形态都能够在中国扎根、生长。对于当代艺术家来说,一味追随西方审美情趣,只能使自己的道路越走越窄。当代艺术可以反叛现实制度、艺术形态,但也要受意识形态、道德伦理的限制。要经得起时间、市场的考验,当代艺术必须以其思想深度、内涵来直面观众,这也才是艺术发展的根本所在。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