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行为艺术 “挂板砖”引发一场准学术争论

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行为艺术 “挂板砖”引发一场准学术争论

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行为艺术 “挂板砖”引发一场准学术争论

时间:2007-10-31 00:00:00 来源:云南日报网

资讯 >公众需要什么样的行为艺术 “挂板砖”引发一场准学术争论

王军挂着一块板砖去北京工作,按他自己的想法,未来10年的职业他将专门从事行为艺术。王军自信地告诉记者,在北京已经找到支持他做行为艺术的画廊。对此,记者昨日采访了多方人士,有人反对,有人支持。反对的人说,行为艺术是件很无聊的事情,看不出任何意义。但支持的人们表示,只要在“行为艺术”的同时,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大家的共鸣,就有存在的意义。
反方 行为艺术不是作秀的工具
昆明市民对接二连三见诸报端的行为艺术表现出了很大的不理解,有人说在拍电影,有人认为这些人肯定是疯子。市民赵先生说,这实在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看不出任何意义。“一个人走过就算了解,可是有什么影响吗?反正我没有看见。”杨女士认为,真正的行为艺术应该是传达一种思想和理念的,而在昆明出现的这几起行为艺术让人弄不明白是什么意思,给人感觉就是想吸引眼球,在作秀。“拿行为艺术当职业的话,不知谁会提供资金?该如何活下去?可能一开始会有人出于好奇出赞助费,时间长了呢?” 行为艺术家王迈曾获美国亚洲文化委员会ACC当代艺术奖,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比较纯粹的艺术应该是被接受的,但问题的关键是界定,如果行为艺术有碍观瞻,或者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那么一定会有否定的声音。不能因为你是艺术家,你是在搞艺术,你就可以什么都干,你要想到你应该付出的代价。一般说来,艺术家是有表达的自由,但是他的自由是在一定范围内,公众也有不看你表演的自由,你不能强迫公众来看,来接受你的表演。
正方 行为艺术很有“力量”
昨日,王军特意提到对行为艺术支持的何云昌,他于1991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是中国最著名的行为艺术家之一,其作品《抱柱之信》轰动一时。 昨天下午,记者电话采访了何云昌。 何云昌(以下简称何):人的一生要做很多事情,并不是每一件事情都有价值,想做就做了。我更愿意把行为艺术称为行为作品,通常是一个人想尝试某件事情而作出的努力,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有些作品需要时间慢慢浮现,才能够判断,并不一定针对社会层面的,可能是大众理解得太深刻,很多东西属于一个领域或一个范畴,不可能每个人都喜欢。  记者(以下简称记):理解的前提是公众的了解,常有人好奇你们究竟是怎样一群人? 何:我们不是一群人,而是很多人,喜欢这种表达方式的艺术家都是很有智慧的,有非常严肃认真的一面。令人高兴的是,虽然常常不被支持和理解,坚持这种方式的人正越来越多。其实,行为艺术是很有“力量”的艺术形式,在社会各个领域都可以有大的作用,不用,可惜了。 记:在你看来,一个大学毕业生专职做行为艺术合适吗? 何:没有什么可以不可以。一个人在做出选择时,总会放弃一些其他的东西,我还是很欣赏的,也希望他的选择能得到尊重,不要过多干预,让他能尝试自己喜欢的方式。 记:在云南对行为艺术感兴趣的学生还不少,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何:首先要大胆尝试,但是一定要很用心地去完成。对于一件作品的好坏,不是由方法去判定,而是作品本身是好还是坏。所以做事情千万不能轻率,也不要急于求成。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