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 黄桷坪的创意梦

“漂” 黄桷坪的创意梦

“漂” 黄桷坪的创意梦

时间:2007-10-29 00:00:00 来源:重庆晚报

资讯 >“漂” 黄桷坪的创意梦

曾庆国  来自重庆綦江 漂龄7年  小时候,曾庆国最崇拜父亲的一个朋友,因为他擅长画猪八戒。一有空,曾庆国就跟他学画猪八戒。长大后的曾庆国当上了老师,但他始终觉得画画更适合,于是辞职考川美,成了“黄漂”。曾庆国还记得第一次卖画,得了5000元,高兴得睡不着。“这里的艺术氛围让我有创作灵感,换个地方,我可能就画不出满意的作品。”
陈 颖  来自四川成都 漂龄10年  “黄漂”一族中,陈颖是老前辈,不仅生活悠闲,还靠卖画在黄桷坪买了房子。1997年,陈辞职入读四川美术学院,加入“黄漂”大军。“画画、桌球、酒吧、睡觉,就是我的生活。”他受不了朝九晚五的生活方式,也不习惯被呼来喝去,“现在我想睡到几点就几点,有灵感就画画。”他觉得唯一不太如意的,就是少了点保障,“万一卖不出画了,
刘巍巍  来自贵州 漂龄6年  刘巍巍是一个有中国传统情结的“黄漂”,他的画有一种古典的美。在黄桷坪漂了6年,刘巍巍即将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几天前,他租下了一间足有80平方米的房间,正在装修,准备大干一场。
许 果  来自重庆渝中区 “黄漂”新人  “黄漂”几百人,女性不到20人,许果是其中之一。刚毕业的许果,在坦克仓库有间工作室,准备一边漂着,一边考研。“家人挺支持我当‘黄漂’,这是难得的艺术体验。我画画很慢,一般一幅画要画半个月。”许果说,她可卖画维持自己的生活开销,不必依靠父母。目前单身,也没谈恋爱的打算,就想好好地漂上一段时间,专心创作。
杨·柯哈茨克  来自德国汉诺威 漂龄7年  杨的工作室有一扇窗,窗外就是黄桷坪街边大马路。杨喜欢站在窗边,点支烟,“打望”。他的画,都是打望来的火锅、烧烤、小面摊。“这些在重庆平常得不会让人多看一眼的东西,恰是欧洲人最喜欢的。”他以前无法想象,玩到凌晨在路边吃一碗小面的感觉。杨说,计划和中国女孩包蕾结婚,一辈子漂下去。
马健卫  来自河北保定 漂龄6年  马健卫是为数不多想改变“黄漂”现状的人,一直想找一份更稳定的工作。“我之所以成了‘黄漂’,是因为我喜欢黄桷坪的艺术氛围,喜欢那些热爱艺术的朋友。”他刚成为“黄漂”的时候,艺术市场很不景气,画不好卖,也卖不到好价钱,他不得不经常借钱吃饭租房。昨天,马健卫运气不错,卖了好几张画,足够几年生活费。
按照市委、市政府发展创意产业的总体部署,为发展四川美术学院多学科艺术优势,黄桷坪将要打造成全市首个创意产业集聚地。因此,这里吸引了众多海内外艺术创作者。   他们以黄桷坪为中心,夜以继日进行艺术创作,他们或靠卖画为生、或开工作室做设计、或给艺术考生上课,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他们被称为“黄漂”。他们没固定工作,没固定收入,创作、绘画、寻找灵感是他们漂在一起的理由。   他们不少来自外地,但已把重庆当成了家,扎根黄桷坪,追求激情艺术生活。那他们的生活究竟是怎么一个状态呢?让本报的影像带你走进“黄漂”群体。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