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强音——有感于夏培耀先生的艺术与人生

生命的强音——有感于夏培耀先生的艺术与人生

生命的强音——有感于夏培耀先生的艺术与人生

时间:2007-10-29 00:00:00 来源:

名家 >生命的强音——有感于夏培耀先生的艺术与人生

庞茂琨
岁月如梭,在我已匆匆步入中年,正疲于职业和事务的奔波时,于闲暇和间隙中常会想起自己过去的恩师——夏培耀先生,这位值得尊重的长者,就是在我的成长历程中给予了我莫大恩泽的师长。作为我的导师、领导,他的为人、作风及学识皆为我的人生道路和艺术品格的成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今天能在文中谈论他的艺术,是我积压心底多年的愿望! 认识夏先生的人都知道,一开始接触他,就会被他特有的气质所感染!他给人的印象是一位精力旺盛,充满激情,凡事果敢,刚直不阿的人。而他的画也如其人那样,显露出一种炽情和力度。可以这样说,夏氏用他的艺术倾吐了他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生活的了悟,笔触和色彩间不乏真情的流露。 夏先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接受了学院式的专业教育,当时正值新中国诞生后不久,在那种大的背景下,中国所有的美术学院大都受制于苏联的美术教育体制,作为社会主义阵营中的老大哥的苏联,无论从政治、经济乃至文化上都扮演着统帅的角色,致使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和契斯恰可夫式的学院派教学体系成为当时中国一统天下和引领时尚的艺术创作和教育模式。六十年代初,夏培耀却有幸碰巧接触到了另一种较为特殊模式的学习,进入了当时的浙江美术学院,受益于罗马尼亚画家博巴教授油画训练班的教育,尽管“苏派”与“罗派”同是来自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但博巴这位富于罗马尼亚民族特色的艺术大师却给中国带来了另一种不同的声音。从总体上比较,苏俄和罗马尼亚的艺术都源于欧洲传统,但苏俄传入中国的教育模式是以欧洲学院主义和俄罗斯巡回画派以来的写实主义为主,而博巴带来的却更多的是欧洲后印象主义及表现主义的遗风,这正好谋合了夏培耀的个人爱好和气质。致使他在学生期间的学习中,便有如鱼得水之感,多数作品展现了一个青年对这种表现方式的敏感和聪慧。从那时起,夏氏开始追求一种清新、明快、洒脱的风格,色彩绚丽、鲜明,造型简洁、洗练,在极富力度感的线条分割中很好的表现出了对象的结构、体积以及一种理念之美。这种风格在当时的大环境中的确是非常另类的,有悖于苏派这一主流的血统,曾无形中被大家视为异端而不被褒扬,但正因为有这一段特殊的经历,才为夏氏在艺术上的特殊追求奠定了很重要的基础,可以说夏培耀先生在他的青春时代便在艺术上确立了自己的艺术方向并展现了自己的才华,而且达到了很高的成就,《女人体》、《桂林山水》等一批画不仅体现了他对罗派精髓的承传与理解,也凸显出了这位风华正茂的中国青年在融汇东西方文化上的努力。 的确,每个人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青春时代,那是一种纯情的勃发,是一种感性和潜能的开掘!刚毕业并从教不久的夏培耀先生开始进入了他的绘画事业的青春时节,他把他刚学到的专业知识技能和对生活的全部热情都投入到了工作和事业之中。在当时,中国的艺术创作显然无法摆脱大跃进及后来文革的全民集体意识和对“火热生活”的集体激情,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思潮遍及每个角落,文化上表现为全民普遍的高度统一的“艺术狂想”,因而当时的个性只能是相对的和微乎其微的。夏培耀在这种情形下,也创作了大量的主题性创作,如《大渡河上娘子军》、《铁姑娘》等,但从中仍然可以看得出夏氏那潜藏于心底与生俱有的气质和性格,无论是色彩还是造型或多或少的带有一种直率和单纯的风貌,而不象正宗苏派那样拖泥带水,因而他的画总是给人以清新之感。其实,生活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每个人同样有体验艺术、体验生存、体验情感的乐趣与权利,只是方式不同而已,因为那是一个特殊得无法取代的时代,现在的年轻人是无法体会的。而夏培耀这一代人便置身于其中,用他们自己的心灵和激情共同奏响了那个时代的主旋律,用颜料与画笔涂抹出了自己青春年华里最灿烂的一笔! 从七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是夏先生步入中年后人生和事业都进入成熟和收获的阶段。作为四川美术学院资深的专家、学者、教授、油画系主任,夏氏可谓是川美油画发展的参与者和促进者,他承上启下,将川美油画的香火从源头接过,掌持十多年又传递给下一代,使川美油画在全国愈演愈烈,成为中国油画的亮点,其功不可没。八十年代川美七七、七八、八一级等在全国的声誉鹊起,与夏先生这一代师长们的辛勤培育和言传身教是分不开的,特别是夏氏在担任油画系主任的十多年间,将油画学科建设推向了一个高的台阶,成为全国同等学科中最早的省级重点学科。爱才、助才是川美的传统,也是夏先生的一贯德行,他特别注重对青年学子的培养与关爱,由于他的苦心经营,才保持了川美油画的学术队伍持续的年青化,使这批人的创作不断成为全国的看点。而他本人的创作在这期间也收获颇丰,《乐山大佛》、《金花》、《少女肖像》、《月夜》、《仙人掌与宝石花》、《村姑》等一大批作品的问世,充分体现了他在风格追求和艺术语言上越来越成熟。这些作品在题材上大都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感受,但他善于将现实中形象、情节进行筛选和强化,使其既是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不乏浪漫主义情怀的阐发。九十年代后夏先生逐渐转入较为理性和冷峻的风格,在语言表现上更加细腻深入,注重油画材质的丰富性和表现性,题材多为藏族和彝族生活情景,更多的表现了少数民族地区纯朴的民风以及对生命的赞美,体现出艺术家深藏胸中的人道主义精神和返朴归真的理想。如《三个进城的阿米子》、《初春的太阳》、《大花牛和它的主人》、《高原魂》等都不同程度的反映出他的这些追求。 夏先生现已年近七旬,但仍坚持不懈于他的艺术创作,近期他作的《兵车行—杜甫诗意画》、《三峡行》、《激流狂想曲》等史诗性的大型作品,充分展示了他晚年的艺术才情。在五十多年的艺术生涯中,他经历了中国社会的不断变迁与跨越,尝试和感悟了各时代赋予人们精神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和艺术实践。从少年时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到青春时代对西洋艺术的学习,从文革那燃情岁月的激情迸发到改革开放后语言锤炼和自由发挥,一路走来,可以说他是经历了整个中国油画的成长历程,于其中,夏氏自有其自己的体验,自己的选择。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中国艺术在观念和形式风格上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元化,作为成熟而智慧的长者,他选择的仅仅只是恪守自己的信念,在自我的范围之内求变求新。其实,我们可以通过他各阶段的作品看出他的一贯精神指向,概括起来就是借用西方传来的油画这一材质和语汇突显中国文化的气韵,即借用画笔、画刀以及油画颜料的特殊性来表现一种节奏感和书写性,那些有力度的黑线和刀痕,那些红得透心的银朱色,清爽透气的绿灰色都时常在向我们昭示着某种生命的律动和中国传统美学的哲理和奥妙。另外,他的绘画语言中不自觉的具备一定的平面性和概括性,一些大的色域和装饰花纹的强调都可以看出他对这种东方传统美学精神的迷恋。 今天来拜读老师的许多作品,不仅很亲切,也唤起了学生时代的记忆,他的艺术观点和教学观点与他的品德、他的作品是那样的吻合!这的确非常让人感慨!人生已很不容易,艺术人生更加艰辛,能够坚守一生,实则是人生的一大快事!我们在夏先生近期的作品中仍然能看到他对生活的激情和热爱,其实,几十年来夏老师也经历过不少生活的风雨与磨难,但他仍能在艺术中拥抱住春天的温暖,在内心里不断唱响出生命的强音,所以,无论何时,我们都会被夏老师作品中的那些清新、那些畅快和那些率直所吸引,所打动! 2006年3月于川美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