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当代艺术的脉动
触摸当代艺术的脉动
触摸当代艺术的脉动
时间:2007-10-10 00:00:00 来源:晨报网
资讯
>触摸当代艺术的脉动
 |
2004武汉首届美术文献展作为当年的一项文化盛事,在人们的心中还记忆犹新。作为上届“文献展”的延续,昨日,第二届美术文献展在新建成的湖北艺术馆开幕。80多位艺术家带来了200多件参展作品,其中包括著名导演贾樟柯的影像作品《公共场所》。
本届美术文献展延续了首届文献展的宗旨---“经典性、学术性、前沿性”。“第二届美术文献展”分为三部分展览,主题展为“观念的形态:1987~2007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念变革”,另外两大展览包括“独立展:继续”和特展“回望‘八五’”。其地点除湖北省艺术馆外,其他两处展地为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和美术文献艺术中心。
80多位参展艺术家中,有如今油画拍卖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刘小东,有最具代表性的装置和方案艺术家王鲁炎,以及刚刚应邀参加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年轻试验派女艺术家阚萱和曹斐。
特别提醒:本届美术文献展在湖北艺术馆的展览将持续到本月20日结束,其他两处展场则继续展览。除湖北美术学院美术馆收取五元钱的门票外,其他两处场馆均为免费参观。
关键词:当代艺术
除了人们常见的架上绘画、雕塑等,本次展览更多的参展作品是影像作品、装置艺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等,各占到了展览的三分之一。
一排看上去很“正常”的自行车,人骑上去踩着踏板,车却并没往前走,而是笔直向后退;一排装着水的盒子,泡着新闻照片,像一间相片冲洗暗房;一间密闭的房间,密封的塑料袋中躺着一个塑料女模特……
这就是当代艺术作品,它可能没有美感,让人费解,却不约而同地在传达着自己要表达的观念。“武汉习惯做绘画、雕塑这种静态的展览,影像作品、装置艺术的展览在武汉还不多。武汉,历来就是一个艺术生产,而非艺术呈现的地方。在过去的20年里,画作很多,但观念作品少,所以,我这次也有意识要更多引进这类作品。”中央美院博士、策展人皮力说。相对而言,首届美术文献展偏传统一些,而本届展览则更往前进了一步。
著名作家方方在观看展览时表示:“我很佩服这些仍然坚守着、创作着的艺术家们,他们运用的先锋手法虽然可以探讨,但这种探索的精神是很可贵的,值得我们作家去学习。”
关键词:回顾
武汉在上个世纪80年代是中国当代艺术的策源地之一,先后出现的《美术思潮》、《美术文献》等刊物影响广泛,后者的编辑团队更是在2004年策划了首届美术文献提名展,当年,名家与名作云集江城,成为当年武汉的一件文化盛事。
本次展览提出了一个鲜明的主题:“观念的形态:1987~2007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念变革”。皮力表示,通过本次展览,向观众展示这二十年间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
“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人们开始广泛讨论当代艺术,中国当代艺术在逐渐成为社会主流,但这并不是因为人们喜爱艺术,而是出于对商业的喜爱,同时,一批身价很高的艺术明星也诞生了,这就造成了当代艺术的泡沫。而当代艺术的本质就是批判性。在今天,当中国当代艺术被疯狂的商业改造得更加风格化和符号化的时候,重新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观念性,展示中国当代艺术中的前卫精神、观念创造和方法论探索,所具备的不仅是艺术史方面的意义,而且有更多的现实意义。当我们回顾当代艺术20年时,如何来保持当代艺术的敏锐性和观察力,这是很必要的。”皮力说。
“中国今天的问题可能不是太慢,而是太快,快到没有时间停下来思考,不能慢下来停下来回头看一看。所以回顾对于我们来说特别需要。”皮力表示,今后的美术文献展,也会再开辟专门回顾的展览主题。
关键词:大牌明星
在本届美术文献展上,不乏大牌艺术明星的作品。著名艺术家冷军、刘小东、曾梵志,刚刚应邀参加了第52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年轻实验派女艺术家阚萱等人都在美术文献展的参展艺术家之列。
与第一届美术文献展不同的是,本次展览采取了国际上通行的策展人制度,而此前的工作是由美术文献的编辑团队完成的。美术文献艺术中心执行人刘明表示,希望皮力能够为展览带来全新的视角和内涵。
如今,油画拍卖市场上最炙手可热的刘小东,他的《三峡新移民》画作在市场价格高达千万元人民币。而曾梵志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身价早已超过百万人民币,被称作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界的中流砥柱“五虎将”之一。这次展出的他的一幅油画新作《无题07-10》颇具有传奇性,据称是他一只手拿着两支画笔,另一只手拿着茶杯,在心中一边默想中国水墨画和书法意境,然后一挥而就的。
而本次展出的王文义的装置《VISA》,光投保就花了710万元人民币,此作在本次来武汉展览以前,从未在内地展出过。
更被普通老百姓熟悉的贾樟柯,在第13届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上的获奖影片《公共场所》,也首次来汉亮相。
虽然“大牌”云集,但皮力明确表示,本届美术文献展“拒绝商业”。“美术馆、博物馆,都是教育机构,应该远离商业,才能成为学术评价中心”。
关键词:走进艺术馆
对于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当代艺术晦涩难懂,特别是影像艺术和装置艺术,离大众的生活似乎更远,更多观众参观一圈后,发出“看不懂”的感叹。
对此,皮力很乐观:“其实公众的概念也应该区分开来,对于影像、装置这些艺术,对于年轻人来说更容易接受,而绘画则让老年人更易接受。而且许多展出的新媒体,可以摸、可以碰,让人们更容易接受、进入。而我们的观众群主要定位在大学生,他们才是明天的希望。”
而普通的市民也是受欢迎的,“懂不懂并没有关系,关键是要来看,要先走进艺术馆”。
记者注意到,这次展览更吸引了众多外国观众进来参观,法国驻汉总领事馆的文化专员刘佩华女士表示,能在武汉看到这种大型的当代艺术展,真的很不错。
皮力表示,希望武汉下一届的美术文献展,能更进一步,像上海双年展等国际大型展览一样,变得更加国际化,力邀国际艺术家加入,也希望在国际上获得更多关注。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