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与西方:相似的对面
东方与西方:相似的对面
东方与西方:相似的对面
20多年前,美国电视连续剧《草原上的小屋》在中国播出,将19世纪下半叶美国人民进军和开发美国西部的情形展现在中国观众面前。
差不多同一时间,Nancy Matthews加入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子午线国际中心”。
20多年后,在广州,她问我,“你到过美国西部吗?”
“没有,”我老老实实地说,“我看过《草原上的小屋》。”
“啊,那就对了,就是那里。”她说。
这是Nancy Matthews第一次来广州,作为美方负责人,与中国美术馆合作,带着一个名为“美国西部当代艺术展”的项目,从9月24日开始,在广州博物馆展出到10月。
这个展览从今年3月的北京开始,途径乌鲁木齐、西安、上海、青岛,来到广州已经是第六站,再去香港,那是终点,时间定在11月。
这个展览源于她策划的另一个展览。
那就是“中国西部当代艺术展”,有一个诗意的英文名字,叫做Ancient Threads, Newly Woven,“它强调的是今天,今天的丝绸之路的人民和他们的生活。”Nancy Matthews说。
第一步就是选画。2002年秋天,她和中方同行踏上前往中国西部的旅程。第一站是新疆的喀什,经过乌鲁木齐、甘肃的敦煌和兰州,大致沿着古丝绸之路往回走,直到古都西安。
“我从没听说有这样的选画过程。”我说。
“是啊,我们有点像游客,一路走,一路看,”她说,“但这也是必须的,不然怎么知道今天那里是怎样的,哪些作品真实反映今天的情形?”
“事实上许多事情即使我们的中国同行也是第一次看见。”她说。比如在喀什发现的麦盖地农民画,属于当地人民劳作之余的自发创作,而当地如此偏僻,跟外界联系很少,外界没有多少人听说过这种绘画。
对于Nancy Matthews,选画标准是什么?她说她只有一个标准,就是作者必须来自这个地方,可能一直生活在这里,也可能后来移居其他地方,但必须在当地长期生活。她不要生活在其他地方而作为外人描绘当地风情的作者。
经过一年多的准备,2004年春天,78幅作品组成中国当代西部艺术展,在华盛顿揭幕,然后在美国各大城市巡回展出。所到之处反应热烈。“大家都很惊讶,说没想到中国西部现在是这个样子——要让美国人感到惊讶并不容易,很多美国人以为自己什么都见识过了。”Nancy Matthews说,带着开玩笑的口吻。
“这个展览最近刚刚回到北京,”她自豪地说,“可能是第一个巡回美国13个城市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在子午线国际中心简报上还有她邀请中国西部画家访问美国的报道。一位中国画家留言说这是他们第一次离开家乡,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到海洋……他们会珍惜这段经历,希望大家永远都是朋友。美国一个接待城市的负责人也留言说,所有参与这个项目的人都对中国有了新的更好的了解,都会铭记这次不同寻常的会面。
“人与人都是相似的。”在谈到把各国展览带到美国,又把美国的展览带到各国,Nancy Matthews不止一次这样说。她相信绘画胜过语言,而她就是要把各地风物带到其他地方的眼前。
“这就够了,不需要说一句话。面对这些画面,你作为观众很容易就能意识到,其实在很多方面,无论是生活方式还是对未来的向往,甚至还有自然风光,跟你的家乡很相似。”
也是因为similarity(相似),她在美国巡回展览的路上想到了要把美国西部当代艺术带到中国去的主意。
两个展览的做法也很相似,也是实地选画。第一站是怀俄明,那里每年都有一个艺术品拍卖会。再去蒙大拿和犹他。选择标准也一样,作者必须在当地长期生活,以当地人的角度描绘家乡。结果就是60多幅作品,加上美国国家地理协会提供40幅照片,组成这个展览,英文名字叫做Out West。
听起来叫人想起“在那遥远的地方”,也是我对中国西部的印象之一。
就这样,通过中国西部当代艺术展和美国西部当代艺术展这对双生儿,中国的丝绸之路跟美国的西部牛仔联系起来。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