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星罗棋布地嵌入巨型消费空间的艺术展,在通体透明的购物中心里,都市策略、新物质主义、仿生美学、社群连接、伊托邦(E-topia)、游击文化、公共记忆、永续之梦、听游记……全球顶尖新锐设计师们头脑中迸发出的奇思妙想,幻化成真实的模型与你擦肩而过。它,有个与展览本身同样前卫的名字——大声展;它对每一个来到它身边的人说:这里,是主流生活的灵感加油站。 就如同8月16日展览开幕时总策展人欧宁所说:“让人们在休闲中偶遇艺术、发现艺术,也许比居高临下地实施教育更能让艺术进驻人心。” 从建筑理想到理想建筑 当代中国建筑处在一个产生理想的年代,类似上个世纪60年代的“建筑电讯”(Archigram)小组,怀揣不同目的的中外建筑师竞相登场。然而,当理想穿越了漫长的建造过程,能否最终抵达彼岸?审视我们周围的建筑物,答案大多是否定的。就如同人类学家Ian Buruma对Rem Koolhaas承接CCTV工程的批判——“已经过时了”。 这本应是英雄主义的、建筑宣言四起的时代,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德里达式的、有关设计方法的策略性言说,和为平庸的结果所作的粉饰。 理想建筑应该是对人类理想生活方式的容纳。而对于21世纪的人类理想生活方式,因为不同的体验和不同的认识,人们最终会肯定差异的价值。也许我们所想像的理想建筑因为这种差异化的价值观而并不存在,但从这些建筑师的作品中,我们将可以看到为了这种新生活方式的到来,他们所做的积极准备。 总有些创意是可以享用的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大家越来越容易拥有共同语言和类似喜好。在那些充满创意和想像力的作品中,与生活最为接近的东西,永远是艺术展览最耀眼的明星。毕业于伦敦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设计师石川和何薇薇的作品无不带有些许“玩笑”意味,化身为华尔街精英的夹克电脑包和化身为一棵树的冰箱兼书架,让人在惊叹那种“闻所未闻”的创意之前,先因为其童趣而会心一笑。在荷兰艾恩霍芬设计学院攻读硕士课程的吴明伦也拥有一颗这样的童心,她的作品Chair/dress被她自己称为是一个“双重白色谎言”:椅套可以是一件漂亮的洋装,反过来,洋装也可以是一件椅套,穿上这样的洋装,就好像自己也变成了一把椅子——行动的椅子。 相形之下,土生土长的中国产品设计师们在创意方面相对保守。携“行走”系列家具参展的吕永中摆脱了形式的花哨,试图通过家具去挖掘更深层的东西,让这些家具在现代的外表下还能拥有“平和、内敛”的东方性格——生灵从沉睡中醒来,聆听着远离城市的自然之音,要生长、要远行,去寻找那久已陌生的宁静。 时装另一面的可行性实验 如钻石般光芒四射的舞台上,日常生活曾经被设计师们漠视。在大声展这里,我们却看到了时装的另一种可能性,或者更朴素地说,“时装”并不仅仅是潮流时尚,也可以成为衣服与穿着方式的可能性的实验。 这些衣服不是“洋气的”、“时髦的”,它们不是时装周上的Collection,也不适用于Radical Fashion或者独立设计这样的标签。这些衣服混杂在展览中的艺术、建筑等作品中,更像是参与一个游戏。此时,它们短暂远离时装工业的规则和竞争,也并非是只对少数人说话的艺术品,他们在展览空间中以模糊可变的形态出现,为衣服与生活的相遇开启了一些新的想像。 声音的艺术, 生活的遗产 “声音艺术”出现在中国,不过几年时间。第一批从事声音和声音艺术创作的人都有着地下摇滚背景,新一代创作者则多半通过网络获取信息。他们共同创造出一个既非音乐,又不属于当代艺术的新场景,同时也和实验音乐、当代艺术、亚文化发生着暧昧的关系。大声展期间,每天有3辆mini cooper游走于京城的大街小巷,采集噪音、空白和来自日常生活的声音。这些声音,改变了我们的聆听习惯,对我们每一天的感知和想象产生了影响:当声音从音乐中独立出来而成为媒介的时候,我们所感受到的是什么? 大声展的“声音”和这些艺术家各自的脉络交织在一起,回应了一个发展中的问题:离开常规的表演空间、离开单一的时间和地点、离开音箱和唱片,声音又在哪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