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书法家书法扬“中国魅力”

大连书法家书法扬“中国魅力”

大连书法家书法扬“中国魅力”

时间:2007-05-26 08:58:00 来源:

名家 >大连书法家书法扬“中国魅力”

于老(右)表示,大连的变化太大了
洛杉矶著名的汉庭顿公园的“中国园”里,几乎所有的建筑题字都是于培智书写的,他说自己“梦中仍是大连人”。   “大连的变化太大了,许多地方我都不认识了。”昨日,74岁的于培智老人走在大连的街道上,连声感慨。他说自己和老伴都是“美国回来的乡巴佬”,老伴去温州城买东西,竟然走丢了,过了两个小时才找回来。“这16年来,每年365天,每天24小时,我家的电视机永远锁定在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上,天气预报是我必看的节目,因为那里会播报大连的天气。”老人用一句打油诗表达自己的情感,“我别大连十六载,梦里仍是大连人!”   写大字报练出了书法功底   于培智步履矫健,一看就知道身体很好。“从1991年旅居美国以来,我一直在洛杉矶华人区居住,在院里养花,教人学书法,日子过得平静。”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于培智与于植元、于涛一道,被并称为“大连三于”,为国内书法界所瞩目。说起自己与书法的渊源,于培智笑称全是偶然。   于培智出生于山东,小时候在村里宗族家庙里念书时,老师教过他们练书法。“我的字从来没受过表扬,倒是家庙墙上悬挂的许多牌匾,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而后从山东到大连,他烧过锅炉卖过粮,还跟叔叔修过鞋。那是在天津街秋林公司附近,修鞋摊身后就是友谊书店,他时时跑到书店里看书,整整一年多,海绵一样汲取着知识养分。凭着这点底子,他参加师范训练班并毕业,竟然当上了小学老师。4年后,这个初中、高中一天没读过的人,竟然考上了沈阳师范学院中文系。   读书时,正赶上“文革”,于培智因为会写毛笔字,被派去抄大字报。“天天都抄,我又认真,为了盖过别的大字报,写得独特,就找来字帖练习。就这样,练出了一笔好书法。”   平静接受两个女儿的离世   于老在艺术上的追求颇为顺利,生活上却诸多坎坷。他在天津街上的大连文物店工作了近30年,当初的文物店店名,就是他通过朋友求郭沫若书写的。那是1963年,为了求字,于培智托了北京和平画店的书画家许麟庐先生,郭沫若第一次题字,写成了“旅大文物商店”,与真正的名字“旅大市文物店”有两字之差。没办法,只好再求许麟庐,这一次,总算写对了。   1987年,于培智18岁的小女儿刚刚办好前往日本学习的手续。他清楚地记得那是7月7日,在七七街上,一辆拉沙子的大货车冲向正骑着自行车的小女儿,瞬间将她卷在轮子下……几年前,大女儿又因为身患癌症在日本去世。老伴异常伤心,倒是于老不断开导:“人老了,应该有一种阿Q精神,生老病死是无法抗拒的,痛苦难受也改变不了现状,还是不要想吧……”多少年来,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于老一直用这样的精神来开导自己,积极面对人生。   在美国强烈感受中国热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从文物店主任位置上退休的于培智跟儿子开了个画廊,赚了些钱。此时,他已在日本、美国等地举办过个人展,还受洛杉矶北美卫星电视公司的邀请去美国讲学。1991年,他举家移居美国,因为始终生活在华人圈子里,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位置。他出任加州中国书法学会副会长,洛杉矶著名的汉庭顿公园的“中国园”里,几乎所有的建筑题字都是他书写的。方块字让于培智赢得当地人的尊重,许多华人将他们的“香蕉人”后代送到于培智跟前,学书法,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   “16年来,作为一名旅美大连人,我真切地感受到中国热在逐渐升温。”于老表示,美国曾做过一项统计,某个州的居民因为使用中国商品,人均年节省开销500美元。“中国商品又便宜又好,是所有美国人的共识。”美国绝大多数正规大学里全开设中文课,跨国公司招聘的一个要求就是会中文。“这次我回国,本来送老同学美国特产花旗参、维生素什么的,但他们说‘这些东西国内全有,不如送我们书法作品吧’。看来,只有民族的才是永恒的、珍贵的啊。”于培智表示,大连的高楼大厦、立交桥、林立的商铺,让他觉得自己就像个“从美国来的乡巴佬”,既有些陌生又极兴奋。“五一”长假期间,金石滩徐悲鸿艺术馆推出了他的个人作品展,吸引了很多人关注,让他再次感到,与大连之间的这根血脉从来没断过。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