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林:乾陵脆,不敢挖

张建林:乾陵脆,不敢挖

张建林:乾陵脆,不敢挖

时间:2007-01-31 00:00:00 来源:新京报

收藏 >张建林:乾陵脆,不敢挖

(乾陵的挖与不挖,其实是一场博弈。)
(乾陵里长眠着武则天和她的丈夫李治。)
( 有专家担心:100年后兵马俑将成为一座煤坑。)
 唐乾陵考古工作主持人谈挖掘帝王陵争议   近期,乾陵考古人员宣布,唐乾陵下宫遗址的布局首次露出其宏伟的规模:有内外两重夯筑的城墙,外城垣为边长约380米的方形。这个重要的发现为研究唐代帝陵陵园制度提供了重要资料。与此同时,到了开挖秦陵、乾陵等帝王陵的说法开始出现在媒体和一些学者口中,对此,主持唐乾陵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张建林表示,从大部分考古学家到国家政策,都对此持否定态度。   ■人物名片   张建林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现主持唐乾陵考古工作。   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考古学专业,从事考古25年,主要负责陕西唐陵考古工作。上世纪80年代在西藏发现的古格王国遗址被评为“二十世纪中国一百个重要考古发现”之一,2003年“唐昭陵北司马门遗址”发现被评为该年十大考古发现。   乾陵埋有500吨宝藏是无稽之谈   你能解释一下现在乾陵考古到底进展到什么程度吗?   张建林:乾陵的研究包括地上陵园和地下玄宫两部分,我们一直都还在第一个阶段进行。   布局的下宫并不是地下的宫殿,它的原名叫寝宫。这个得追溯到昭陵。高宗时候,昭陵寝宫失火,因为山上的水源匮乏,而寝宫里要住宫女、守宫陵卫队等很多人,喝水成了问题,所以最后寝宫被搬到山下,称作下宫。之后所有寝宫都称为下宫。   下宫主要用来供奉先帝遗观。中国的传统观念是“视死如视生”,生前对皇帝是如何侍奉的,死后也还要同样侍奉。因此在下宫里,每天有朝时、午时,早上要端饭,打扫,到了四时八节的时候还要进行供奉。后世的皇帝到陵上祭拜也在这里举行。   乾陵的挖掘价值在哪儿?   张建林:我们做了十几年的工作,对汉陵已经大致了解了,但对唐代陵墓的了解还不多。   到宋代甚至以后,帝陵制度模式都延续乾陵模式:周围有一圈墙,以南边作为主神道,陵园从北向南就是门雀、乳台和雀台的顺序排列,两边排列石雕刻,乾陵的石刻制度对后代影响巨大。另外,对整个唐代尤其是唐初陵墓记载的很少,所以只能采用考古学方式来解决。   乾陵代表了当时等级最高的丧葬仪式和陵墓结构,当时最主要的对丧葬的理念、习俗包括重要的随葬品会出现在这种最高等级的陵墓中,因此有很高的价值,新京报:乾陵里面埋有500吨宝藏的说法不准确是吗?   张建林:不是不准确,纯粹是无稽之谈。任何一个专业的考古学家都不会说出这句话。首先,在一次考古行为中,在没有发掘和发掘没有结束之前,都不可能知道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而且这个说法本身也很不科学。一般文物考古学家谈到地下的文物时都会说有多少件文物,而不会说有多少吨文物。   北方地下文物保存难度最大   假设要挖掘玄宫,需要把整座山都挖开吗?   张建林:不用把整座山都挖开。一般的开凿方式是在里面挖一个比较长的类似坑道的墓道,再挖一个隧道通向墓室。真正从墓道进入,需要大规模的工作,把里面封的石条全部搬运出来才能进去。这不同于盗墓,盗墓者往往不是从正路进去的,而是会找一个合适的地方,即他认为可能是墓室的地方凿洞直接进入。   就挖掘乾陵玄宫而言,我们目前的技术到底差距在哪儿?   张建林:差距主要不是挖掘技术,而是文物保护技术。我们对千年以上特别是有机质的文物,如纸张、丝绸、木头等还缺乏非常有效的技术保护手段,发掘出来可能马上就会被毁掉了。当年从法门寺出土的丝织品,从出土以后至今一直放在冰箱里面十几年。这几年我们和德国合作,采用“丝绸保护技术”,才得以将其从冰箱里拿出来展开。可是,因为当时发掘条件限制,从地宫里往外取的过程中就对丝织品造成了很大程度的伤害。在这方面,北方地区出土的文物尤其面临威胁。   为什么是北方地区?   张建林:北方地区在所有地下文物处于最不利于保存的状态。文物在两种状态下才保存得比较好,一是新疆等特别干燥的地方,那儿的文物出土保存得比较好,像纺织品、漆木器等埋下去之后,非常迅速地脱水风干,并且长期处于干燥环境下。另外一种则是保水状态下,主要在湖南湖北,如马王堆等汉墓、战国墓都能见到保存非常好的文物。因为保水状态下等于和空气隔绝着,因此不容易被腐朽。   而北方的黄土正好处在中间状态,属于一种湿陷型土质,雨水很容易渗下去,令土地处于半干燥半潮湿状态,这种状态最容易使有机质发生朽变。   所以我们从唐墓中几乎没有发现木器、丝织品等有机质物质。   1994年的《乾陵挖掘方案》曾受到批评   考古学界对是否开挖帝王陵的分歧大致是怎样的?   张建林:其实只有个别的考古学家提出开挖帝王陵,大多数的考古学家都不希望开挖帝王陵墓,从各级到国家文物局对开挖帝王陵完全持否定的态度。一是技术不过关,二是考古学界现在很重要的任务在于要对基本建设过程中的陵墓进行整理,这才是我们目前最重要的任务。帝王陵本身对于考古学来讲并不是个特别重要的部分,况且我们现在对地面陵园建筑遗址的分布和结构都还没弄清楚,为什么要这么急去挖地宫呢?   你怎么看利用文物脱贫?   张建林:其实乾县附近的老百姓并不贫困,很多都参与到旅游业中。乾陵现在建立起一个大规模的博物馆,直属于陕西省文物局与兵马俑、法门寺博物馆并列。就是不用挖地宫,这儿本身的旅游产业就已经发展不错了,不仅门票已经达到两三千万,也带动了其他收入,饮食、宾馆等。我一直不主张用文物脱贫的方式。   1994年时曾有一股乾陵挖掘热是吗?   张建林:不是挖掘热,只是一种想法,当时得到了当地政府的关注。当时陕西考古所名誉所长石兴邦制定了《乾陵挖掘方案》,里面有三个方案:一是可行性方案,二是考古发掘方案,三是文物保护方案。   当时石兴邦委托我做考古挖掘方案。我就说,如果要做的话,必须采取最先进的技术手段:在墓道口设立一个密封舱,进去的人要经过几次置换,保证不把外面的微生物带进去,而且要有密封的门,保证里面的微生物环境不受到污染。   我之所以提出这么高的要求,实际上也是对主张发掘的领导提示,这种事情在当时几乎是不可能的。后来这个方案就中途搁浅放在那儿了,还受到了批评,之后再没有做过这种方案。   我不认为乾陵是惟一没有被盗的帝王陵   历史上乾陵被盗过吗?   张建林:现在我们都说乾陵是唐18陵中惟一没有被盗的,而且是在大多数帝王陵墓被盗的情况下,惟一没有被盗的,这种说法我觉得不太妥当。   因为我们现在说乾陵没有被盗是因为文献里没有记载,目前惟一的记载只是说陕西的温韬在大规模的关中唐陵盗墓行动中,在对乾陵动手时因为风雨大作而未果,如果说这个记载是准确的,也只能说明温韬没有得逞,没法确定其之前或其之后没有人这么做过。盗墓本来就不是公开的行为,小规模的盗墓一般是没有文献记载的。   你曾说过100座墓中有99座是被盗的。   张建林:根据多年的考古挖掘情况,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中国古代盗墓太猖獗了。   以前中央电视台直播的老山汉墓,直到最后打开一瞬间才发现原来已经被盗了,里面是空的。同样,80年代秦公一号大墓挖了8年,当时挖掘手段相对来说落后了一点,因此工作做得很细,规模很大,进度也很慢。到了开棺的一刻,很多新闻媒体都拥过来,结果打开一看里面已经被盗一空了,只留下一些零星的器物。本来满怀希望地去挖掘,但真正挖到的时候却大失所望,这种时刻遇到的太多了。   你花费一生精力研究乾陵,却可能无法亲眼看到地下,今生不觉得遗憾吗?   张建林:探索未知的心态就是普通人都有,考古学家更加想知道到底里面有什么东西。但如果真正理性地去想,你就得考虑自己挖出来后怎么办?考古和盗墓不一样,盗墓人盗着就盗着了,没盗着也没什么,甩身走人,而且盗墓者主要是盗宝贝,对墓葬的形制、结构等并不重视。而考古挖掘如果本身技术不过关,很有可能就会在挖掘过程中把一些古代器具破坏掉。这样还不如等我们有了更高的经验和水平时再去做。这也许就是我们下一代的事情了。   ■主挖派声音   考古界泰斗石兴邦主张挖掘   据2006年7月12日《西安日报》报道,在“纪念武则天入葬乾陵1300周年学术座谈会”上,有关人士透露,国家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乾陵博物馆等部门已经着手工作,准备大规模考古勘探乾陵陵域的文物遗迹。   专家推测,若能打开,乾陵将会成为世界上最大、最具观赏性的博物馆。一位资深的文物工作者推算:保守一些说,最少有500吨!这还不包括墓道里的那些造型各异、刻有文字的条石。   专家推断,十有八九顶尖级国宝《兰亭序》就藏在乾陵里面。   曾主持西安半坡遗址挖掘的陕西省考古学会会长石兴邦先生,坚决主张发掘乾陵。他表示,乾陵是一座至今未被盗过的帝王墓。墓葬里的尸骨,各种金银器、陶器、木器、丝织品都是极具考古价值的。虽说陵墓修筑得很结实,可是现在墓坑里到底是怎样的情况谁也不知道,地震、黄土土质、气候都可能对墓坑里的东西有影响。而近40多年来,考古界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专业水平和现代的科技水平完全能够胜任对乾陵的发掘工作。虽然出土后也有烂的可能,但与其这些东西放在墓坑里也会烂,还不如挖掘出来呢!   据介绍,关于乾陵挖掘的申请,陕西省曾几次向国务院申报,国务院专门组织专家研讨,最后未予同意。   ■新闻链接   国家文物局:秦陵乾陵留给子孙后代发掘   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两个皇帝秦始皇和武则天的陵寝究竟何时发掘?国家文物局和西安市负责人近日表示:从对历史负责,对人类文化遗产负责的态度出发,在保护技术不成熟、保护水平不够的情况下,不会进行主动发掘。完整地把它们“留给子孙后代”,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说,这两个墓都没有被盗过,其中随葬的文物可能是大量的,非常丰富,非常精美。张柏表示,“我们现在的职责,就是要把它们保护好,完整地留给子孙后代。”当时国家地理杂志做了一组笔谈,选了六个人,各三个人挖与非挖派,我不主张挖。而且这个考古学家说了不算,国家文物局一贯不主张挖。实际上在陕西的考古学家中,基本上是不主张挖的。当时提出挖掘的是一个老考古学家石兴邦。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