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仿大痴山水》为清宫旧物,曾入内府递藏,乾嘉两代君主均有收藏印钤盖于本幅。《石渠宝笈》三编并有详述。画中其自题曰:“友人携大痴画见示,乘兴为此,亦差近之。”其“抗心稀古”的高标自许可以想见。虽为仿先贤法所成篇幅,而笔墨情味实则自家机杼。另外,此作在康熙年间,曾为钱鈺所藏。历代收藏印章斑斑可按,流传有序,又经当代鉴定大家品题当为赏者宝之。
《大江红树图》为赠友人之作,构图新奇显示出上人迥异时风的创作意涵。“雄矶突兀立中洲”近景一大山石斜倚而出,奇肆险绝,颇似真山真水,一翁持杖独立望远,目送江上烟波浩渺处的远帆,中景山川,水波氤氲莫辩,表现出江南山水的特质。笔墨是独具一格的“拖泥带水皴”,枯湿并用,特重湿笔。于水墨交融间凸显深厚之意韵。款识“广陵秋日奉送树翁道长兄先生之辰沅”,好友将行,自古黯然销魂唯别而已,而石涛却将这一场面描绘的雄迈壮阔。故有“大江红树三千里,一路题诗好顺风”之句。从落款来看,大涤堂已在扬州大东门外临水落成。而本幅为其绘画生涯集大成之时所作,堪称铭心珍品。
写毛泽东诗意是傅抱石先生后期给画创作极为重要的部分。毛泽东公开发表的三十余首诗词作品,傅抱石均有诗意图问世。此作写毛泽东娄山关词意。成于1958年,时值“大跃进”如火如荼之期,画笔亦分外激昂壮阔。画面不作险绝之势,而以极苍浑之笔写前后两山峭然耸立、势摩云天。多次渲染使得画面浑然一气,高大雄厚。山头星星点点的红旗及远处云海残曙,则为画中点睛之笔,虽着笔不多,既与词意颇为妥帖,又得画理删繁就减之精髓,中间云气流荡,打破画面沉闷之势,而益显山川之高华。此时傅抱石的山水画创作,时时激荡时代脉博,以“入古为新”为务,与其“金刚坡”下所作相较,又拓展一雄阔境界矣!
齐白石的作品一直备受藏家追捧,在拍卖市场中佳绩频传。这次参拍的作品《山水》,是其为乡贤熊希龄先生所绘。欣赏此作非但可以领略白石老人独出手眼的创作意涵,也可追溯两位湘籍名流的一段交谊佳话。
此作正为于非厂先生所得,并记此作原委于本幅。画中题跋所称“张之于稷园水榭 ” 按稷园水榭即现在的中山公园 ,当时陈半丁,于非厂,徐燕孙等画坛名流都在此举办过画展,堪称文人雅集之胜地。宾翁此作亦在此地展出。当时的北京画坛,为金北楼等人所创之湖社画会所笼罩,大都以因袭古法为能事,不思突破进取。而宾虹画格超迈 ,看似乱头粗夫正如其论画:作画在意不在貌,而应力求内部充实。”故不为附庸风雅之流所赏。然而,瑕不掩瑜,终有识者。于非厂先生知宾翁胸罗万象,笔墨超迈而迥异时风,最可宝藏。故以“番佛五百尊易之” 。这段鲜为人知的笔墨因缘,正彰显了“文人相惜”的古风,堪称艺林佳话。此作笔力圆浑,墨华飞动,去尽斧凿雕琢之迹,树木朦胧苍翠,山石深秀葳蕤,屋宇杂陈,三五野人闲话,呈一派生意盎然的气象。作者亦可游可居之景入画,更显雅致通脱的气韵,全图略设施石绿于山头坡岸处。色墨融和,意境闲雅,传达出作者淡泊旷远的审美情味。
荷花鸳鸯是白石老人花鸟创作中的常见画题,但在具体画法上画家则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此幅《荷花鸳鸯图轴》,荷叶的特点是用笔、用水、用色、用墨都十分泼辣肯定,这是后学者最难以企及之处。图中在水墨结合、色墨融合等方面尤见功力,如水与墨在作品中能够充分交融,形成水墨掩映、淋漓酣畅的大写意效果;而如荷茎则或正或斜,运笔中锋侧锋互用,看似一挥而就,却极合章法;尤其是两只戏水鸳鸯,用色丰富,与荷花的形象产生了较为强烈的对比效果,进而丰富了整个画面。
静物作品是林风眠先生创作旺盛期的主要题裁,它标志着林氏早期对于形式结构探索的延续。他笔下那些略带几何形态的瓶花,置于静谧、安详的背景之中,给人以无穷无尽的审美享受。此幅当为六十年代以后所作。在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己不再追求几何形体式的切割,而是更重视直观的直觉印象,将色彩的渲染和笔触的写意性作为主要的表现语言。画中以淡紫色的笔触写花卉,在深沉静默的背景中安详的绽放,显示出林氏唯美高雅的审美特质,画面黑底、蓝瓶、紫花的冷暖色调对比、映衬,达到了精致、微妙的完美和谐。作者在若即若离之间,将中西绘画语言巧妙融合丰富了观者的审美感受,同时也是林风眠高标自许的人格体现。
本幅为尹瘦石先生旧藏,徐悲鸿于1942年自南洋归来,尹瘦石先生就是在这个时候在桂林与徐悲鸿相识,自此这两位宜兴画家结了终身友谊,尹瘦石笔下骏马也受悲鸿影响很大,友朋间作画相和,互赠墨宝自是不在话下,尹瘦石先生又颇喜收藏名家字画,本幅即为次年1943年,徐悲鸿赠予尹瘦石的一件骏马精品。骏马雄姿勃发,各具其态,又作红叶片片含情,此中高谊自不待多言!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