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杂项攀升的犀角雕制品
引领杂项攀升的犀角雕制品
引领杂项攀升的犀角雕制品
近两年来,艺术品市场中多了一种吸引大家眼球的珍品—犀角雕制品。据记载,用犀角雕制器皿最迟在殷商就已开始。因犀角易腐朽,宋元前的实物遗留至今已无几,故藏于日本正仓院的唐代犀角杯和带板饰物,恐怕成了今人所能见到的最早犀角制品了。
犀角有亚洲与非洲犀之分,一般亚洲犀角质优于非洲犀,其所雕之物也珍于非洲犀角制品。通常犀角色泽多见棕黄、棕红或黑紫色,越接近角端色越深暗。其纵剖面纹理呈粗糙顺直状,如甘蔗直纹;而横断面纹理似鱼子或芝麻点,又谓之粟纹,这也是与其它角质纹理的最大区别所在。
如今流存于世的犀角雕器多为我国明清两代所制,为世界各国珍视,欧美及我国各大博物馆都有珍藏,同时亦为民间藏界垂涎。上世纪末犀牛被列入联合国野生动物保护条例之中,犀角制品已被各国海关禁止出入,其在古玩文物和拍卖市场上的价格也一路上扬。上世纪90年代初,一尊10余厘米高的品相雕工尚佳的明清犀角杯在国内市场仅1万多元,到90年代中期已达4万—5万左右,而近几年各拍卖行的估价均在15万元左右,且时有被竞拍至数十万元之多。如2001年朵云轩秋拍,一尊高15厘米的清螭龙纹犀杯估价15万—20万元,落槌价为34万元,而各类小件犀角挂饰与摆件亦有十倍以上的不等涨幅。在2005-2006年之间出现的犀角拍卖会中北京的瀚海、嘉德、传是,上海的博海、嘉泰以及辽宁国拍等的成交率都超过80%。
笔者综合各类投资投机市场的多种因素,乐观地预测未来数年内明清犀角器仍将执古玩杂项之牛耳,进一步引领古竹木牙角器跃上新的台阶。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