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俗馆馆长常素霞:保护民俗文物 保存民族记忆

省民俗馆馆长常素霞:保护民俗文物 保存民族记忆

省民俗馆馆长常素霞:保护民俗文物 保存民族记忆

时间:2006-08-07 17:15:00 来源:河北日报

市场 >省民俗馆馆长常素霞:保护民俗文物 保存民族记忆

 记忆是可以保存的,文物便是凝结的记忆。   民俗文物唤起的是人们对古老民俗文化的记忆。   历史上多次的民族融合为我省留下了丰富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文物,省民俗博物馆馆长常素霞的工作是为社会保存住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也许我们从未有意识地掂量过,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那些造型古朴、浑厚、充满北方特色的民居家具、服装饰物、饮食器具、生产工具等这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有多大价值,但在常素霞眼里,这些民俗文物不仅能让我们体会到燕赵文化中纯朴淳厚的民风民俗,而且它是民族文化的根,是孕育其它文化的母体文化,是其它文化赖以发展的基础。如果某一个时期民俗文物链出现缺环,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承就会发生断裂。   事实上断裂已经开始,裂痕就出现在近现代时期。   长期以来,民俗文物的保护是个空白。由于人们认识的不到位,那些不断被文明成果替代的造型不同、材质各异、工艺精湛的“老家什”正在被淘汰,而它们一旦丢失,我们就再也不能期望它们能像历史文物一样从地下出土。在城市建设和农村住房翻建过程中,传统建筑一座座消失,一些民间传统工艺和技法因现代化的冲击已逐渐衰微,无人传承,成为传统文化链上最脆弱的部分。   正因为意识到了这一点,看起来有些单薄的常素霞才那么执著坚定地建议成立一座属于河北自己的民俗博物馆。在她的多方奔走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1998年6月省民俗博物馆正式挂牌成立,1999年10月正式对社会开放。   工作是艰苦的,也是需要耐心的。征集文物需要深入市、县、乡村调查,有时为了征集一件文物,需要往返奔波十来次,需要向当地群众宣传国家文物政策,需要与文物小贩斗智斗勇。对一些民俗文物她提出了“三部曲”式的工作方式:抢救———对发现的有价值的民俗文物先立项抢救;保护————请有关专家制定规划进行保护;开发———指导当地配合旅游传播民族文化。今年,她准备配合中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抢救工程对全省的民俗文物资源进行全面调查,制定整体的抢救保护征集计划,这将是一个更加艰苦细致的工作。   伴随着常素霞脚步的延伸,一件件透视着社会发展轨迹、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民俗文物被征集上来。目前省民俗博物馆已推出了“民间生活用具”、“清代家居陈设”等4个专题展厅,馆藏文物已达五万余件。   最困难的工作还是资金的缺口和人们观念的转变。   没有钱就得忍痛割爱,一些文物便征集不上来。有些文物是馆里用出售民间工艺品赚来的钱征集的。为此,在今年的省“两会”上,身为省政协委员的常素霞建议设立民俗文物征集专项基金,加大民俗文物的抢救和保护力度。   为改变人们的观念,常素霞利用民间工艺、生活用具、地方戏剧等民俗资源,多次组织人力物力到学校、社区、机关、部队等地方进行展览,号召全社会来保护民俗文物。   她总是说,保护了民俗文物,便保存了对我们特色民族文化的记忆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