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毫凝聚两岸血脉
银毫凝聚两岸血脉
银毫凝聚两岸血脉
清朝末年,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以及清王朝的衰败,制作精巧的外国银元大量流入我国。
这些带有扩张性质的“贸易银”,相继占据了我国各地的流通市场,宝岛台湾也大量流通这些“番银”。为抵制“番银”,光绪十五年(1889年), 两广总督张之洞获准在广东开铸国产“龙银”,接着各省纷纷仿效,建省不久的台湾也不甘落后, 相继铸造了“台湾制造”和“台省制造”两种版别的小银毫。
台湾光绪银毫有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3种面值,银毫正面中间铸有“光绪元宝”字样,上缘分“台湾制造”和“台省制造”两种,下缘铸计重面值;背面是蟠龙图案。与其他省份所铸光绪龙银比较,台湾光绪银毫的突出特点是银币正反两面均无满文。
台湾光绪银毫铸于何时?据台湾林国民编著的《中国金银币目录》介绍:光绪十六年(1890年),台湾地方政府在台北设置官银局,以台湾候补知府督办,铸造了仿效广东龙图样式的银辅币。
由台湾张惠信编著的《中国货币图录》标注“台湾制造”的银毫铸于光绪十六年,“台省制造”的银毫铸于光绪十八年。对于台湾光绪银毫的铸造时间,部分泉界人士认为:台湾自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隶属福建管辖,至光绪十四年(1888年) 与福建分治建省,为福建所辖府治有200多年。
立省之初,即设局铸币的可能性不大,而且台湾银毫的背面龙图与福建官局铸造的银毫相似,可能是由福建官局所代铸。若此,台湾光绪银毫的铸造时间还要往后推迟五六年。
台湾光绪银毫当时主要流通于台湾,存世较少,存留在大陆更是罕见。
近几年,福建漳州偶有发现币值七分二厘的“台湾制造”光绪银毫,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海峡两岸血脉相连的密切经济文化联系。(信息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林南中)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