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的旧时缩影
哈尔滨的旧时缩影
哈尔滨的旧时缩影
笔者藏有一本《华俄英实用会话》,作者吴拉塞夫,哈尔滨商务印书局20世纪40年代初出版,174页,封面文字右侧为“华俄英实用会话”,左侧由上至下分别为俄文与英文译名,正文为汉语、俄语、英语的会话对照,扉页后有俄国地图、世界地图和中东铁路图。
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哈尔滨曾是一座国际城市。19世纪末俄国人把中东铁路从满洲里修入,直达哈尔滨,随俄国人而来的还有不少其他国家的侨民,这座当时不太大的小城顿时“洋”了起来。十月革命后,大批白俄罗斯人逃到这里,随后,英国人、法国人、德国人、荷兰人、意大利人、丹麦人、波兰人乃至美国人、日本人等蜂拥而至。据统计,上世纪30年代哈尔滨的外国侨民多达20万人,国籍也近40种。
二战时,大批犹太人为躲避纳粹迫害纷纷出逃,然而真正接纳他们的只有我国的上海和哈尔滨。在哈尔滨生活的外国人当中,俄国人和犹太人最多,俄语和英语成了主要交流语言,但他们毕竟是在中国,上班工作、出门购物等等日常生活中少不了使用汉语,所以这本书将汉语列在首位。书中所列的实用会话内容也很丰富:要语、拜会、在旅馆、家畜、租赁……每一项中都有20多条相关对话、单词和词组,这对当时在哈尔滨的外国人和中国人学习主要流通的语言有很大的益处。
80年代后,哈尔滨的俄国、犹太侨民很多都返回国或去了大洋洲和北美,能体现当年风情的只剩下一座座欧式建筑,以及流落民间的为数不多的物品,这本《华俄英实用会话》便是重现老哈尔滨最好的物证。(信息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李宁)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