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画派市场理性回归

京津画派市场理性回归

京津画派市场理性回归

时间:2006-07-14 16:46:00 来源:

市场 >京津画派市场理性回归

  近年来,随着内地书画市场的升温,中国书画拍卖记录不断刷新,“京津画派”名家的作品也成了藏家们密切关注的热点,许多人的作品也是高价迭出。在今年春拍市场上,有拍卖公司还推出了“京津名家书画专场”,但拍卖结果呈现的则是一种理性交易格局,很多以往都拍得高价位的名家作品,在这次专场拍卖会上并没有曝出惊人的价位,买家一窝蜂地追捧现象开始消退,作品的真、精、稀成了买家首要思考的问题。 在近现代中国画流传的区域和流派中,以上海的“海派”,广东的“岭南派”和北京、天津地区形成的“京津画派”最为著名。其中“京津画派”以“精研古法、博采新知”为宗旨,对推动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齐白石、陈半丁、溥儒、于非厂、徐燕荪,这些如今已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字,从20世纪初期开始,就一直活跃在中国的画坛上。尽管他们来自天南海北,画风也不尽相同,但由于他们主要的生活和创作,都集中在北京、天津两地,因此,人们习惯上把他们统称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的“京津画派”。 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国内艺术品拍卖的兴起,“京津画派”画家的作品以不可阻挡的势头,进入到各种大大小小的拍卖会中,并在近10年的时间里,一直引领着近现代绘画的市场行情,成为拍卖市场的风向标。2004年中贸圣佳推出的京津画派专场拍卖会上,303件拍品中有269件作品成交,总成交额达3658万元,其中徐操的《明皇并马》图轴以539万元成交,还创下目前徐操作品拍卖最高价。 书画拍卖市场经历了2004年和2005年的躁动后,2006年进入了相对理性的状态,这是市场成熟使然。以往艺术品市场有这样一个怪现象:一味靠炒作继而频频曝出某某作品在某某拍卖会上拍出数十万、数百万甚至上千万元的“佳绩”,然而看其拍品的水平则并非如此,有的的确是名家之作,但是并非精品,只是应付之作而已。从艺术水平和投资潜质来权衡这些高价拍品,待一阵浮躁狂热消退之后,其最终市场价值很可能与当时产生较大落差。 今年春拍中的京津画派专场拍品计129件,成交价超过10万元的仅29件。除了颜伯龙的《花鸟》四屏和娄师白的《朝气蓬勃》立轴分别以50.6万元和15.4万元成交外,余下27件作品都没有突破预期的最高估价,如金城《雪后山居图》立轴估价11万至18万元,成交价为12.1万元;陈少梅《乘舟观瀑》立轴估价45万至55万元元,成交价为50.6万元;溥儒《山水》四屏估价12万至18万元,成交价为13.2万元。 从以上成交的数据来看,并没有呈现前两年的所谓“亮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诸名家的作品价位没有出现大幅度的下跌,但多数未能实现最高估价的突破,一些此前很走红的名家作品流拍,不但说明收藏者在逐渐走向成熟,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出拍卖公司估价的理性,采取了一种紧缩策略。 名家笔下所有的作品难道都是“一路走高”、“潜力无限”吗?一个有思想、有远见的书画投资者,要把投资的眼光投放在开宗立派或具开宗立派潜力的书画家作品上,但他们的作品不一定都是一个“生产流程”出来的,大师有败笔,也有劣作。 此外,拍卖公司今后估价的标准也要考虑到眼下的投资者的素质、结构已经发生了变化,盲目跟从者已经越来越少,因此拍卖公司组织的拍品也要适应收藏者、投资者的高标准要求,只有真、精、稀的名家作品才能更大程度激活买家的购买欲。(信息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高鸿)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