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鉴定当娱乐有时不好玩儿

拿鉴定当娱乐有时不好玩儿

拿鉴定当娱乐有时不好玩儿

时间:2006-06-19 16:22:00 来源:

市场 >拿鉴定当娱乐有时不好玩儿

  “五一”黄金周,中央电视台“鉴宝·走进山西”节目让观众兴奋不已,但高收视率的背后却是一些山西藏家抑郁寡欢。   许若军:山西收藏家协会副会长   吕晋豫:山西晋通拍卖公司董事长   雪 野:山西省作家   林少蔚:广东收藏家   曹怀宇:本报记者   20年如一日痴迷瓷器的山西藏家韩刚有一个龙泉窑大盘。在藏友的怂恿下,一向低调的韩刚把盘子送到了央视鉴宝现场。初选被故宫的两位专家排在山西第一,复选又被排在山西第一。但录制电视节目时,还沉浸在喜悦中的韩刚立即被凉水泼头,另一位专家在他的大盘前扫了“顶多3秒”,告诉他是现代仿品,并且当着所有观众,把这件直径50厘米的大盘说成是“直径40厘米”,顶多价值3000元。   “五一”节让韩刚痛苦不堪,他不愿相信自认为珍藏多年的珍品是现代仿品,直到他跑到国家博物馆,痛心地让工作人员从大盘上多点采釉做了个热释光鉴定,证明是元代大盘后,才松了口气。但他很难受:“我一生的清名就被他们用来在电视里娱乐了一把!”   无独有偶,山西藏石家高峰在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弄到一块双眼玛瑙原石,回到太原后请当地的雕琢名家刘孝成制成了一个挂件。鉴宝现场专家一看,说那双眼是镶的。高峰边解释边打开自己带来的一箱子原石,专家就不吱声了。高峰逢人只能自我安慰:“我一点都不生气,这说明是好东西,连专家都没见过。”   拿鉴定当娱乐有点儿奇怪   许若军:娱乐性质决定电视节目半真半假。   目前,艺术品投资市场尚不成熟,但民间投资欲望强烈,买个次货、赝品,无异于投资垃圾股。而现在古董造假水平越来越高,高科技让造假手段花样翻新,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因此鉴定难度越来越大。   对有些藏品而言,要想作出科学准确的鉴定,在短平快的电视录播现场是不可能做到的。比如韩刚的盘子,因为时间紧,专家只能扫两眼,由于惯性思维,可能认为民间无宝,就轻率定为仿品。就算专家马上意识到弄错了,但面对那么多观众,也只能将错就错。   另外一些情况也令人感到奇怪。我记得有一次在鉴宝节目中,由一位专家鉴别一幅明四家的画。明初“四家”是指沈周、文征明、仇英、唐寅四人。当时鉴定的是沈周(号石田)的画。明初到现在已有600余年,那幅画的宣纸还是洁白如新,这显然不可能。我看这幅作品的新旧应该有明显疑问,可当场的专家则鉴定为真迹,并估价120万元。   更有甚者,竟然有人在这个节目中借机自卖自夸推销藏品。2004年9月11日,央视鉴宝栏目出现一位鉴定家,这位仁兄竟找人把自己的一方印石拿到节目现场,自己对这件藏品定出了180万元的高价。   这些现场差错导致不少非议,而鉴宝栏目却又有很高的收视率,为什么?说穿了,这个娱乐节目追求的并不是学术上的严谨。真要很严谨就回到原来类似科普节目而收视率低的老路上去了。但这里有个难点——这个节目必须有历史,必须有专家,所以又很容易被观众误以为是个严肃的节目。   因此,鉴宝过程出现一些行家看上去的误差很正常。因为是娱乐性质,电视台、专家与藏家之间并不发生直接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法律责任可言。而有的藏家可能会希望借机会在电视上打个免费广告,有的能实现这个目的,有的不能实现,但不管怎样,都不能改变节目的娱乐性。   雪 野:鉴定不准藏家受委屈。   专家的鉴定结果无疑有很强的市场导向性。一件藏品在电视中公开定出高价后,如果这件藏品是赝品或价值不大,这个鉴定可能会对藏品潜在的购买者造成伤害。   但反过来,如果专家“宁肯错杀三千,也不放过一个”,对自己不懂或者没把握甚至有利益冲突的藏品轻率下结论,把真品说成仿品或赝品,同样会伤害藏家。   其实,这样的电视节目,明显的赝品在前期的甄选中完全可以滤掉,如果专家没有把握,完全可以存疑。但这只是一厢情愿,电视节目真要做得这么严谨科学,那就不好玩。有错误、有争议,才是公众焦点。有时为了让节目一波三折,很需要制造情绪落差。这次山西鉴宝,老韩的盘子接连两次排在第一,最后竟判为仿品,这反差可能太大了点。但大部分观众不懂,在他们的印象中,港台电视可以搞笑,地方电视可以娱乐,中央电视台可从来一板正经;其中的鉴定专家又大多赫赫有名,在节目中可以说是一言九鼎。正是在这个思维定势下,一个收藏家或经营者在鉴宝中被认为拿出的是赝品,在电视中露脸而带来的个人声誉和道德危机可能就对藏家是个不小的打击。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的藏品鉴定问题确实太乱。就说老韩的盘子,拿到国家博物馆作科技鉴定了就一定十分准确吗?至少据我了解,国家博物馆的科技鉴定并没有得到文物界的公认。这件事可以告诉老韩一个道理——谁都不能相信,不管是鉴宝的专家还是科学仪器,关键是要自己心中有数。   文物专家未必了解市场   吕晋豫:专才不等于通才。   专家之所以成为专家,目前并没有科学的考评体系,完全靠业内的口碑和媒体的宣传。说句不好听的,什么地方都有能人,也有庸人。真正的专家治学严谨,哪有那么多闲功夫在电视里亮相?   比如,一说是故宫的专家,大家就认。其实。故宫又怎么啦?故宫里肯定有很多高水平的专家,难道就没有一个庸才?故宫的专家也未必样样精通。就算是专家,他也只是专才,不可能成为通才。就像越是大医院,神经科医生决不会去接生,他也不可能接好生。要在现场鉴定无所不包的藏品,肯定有些是某位专家并不精通的类别。这真叫专家骑虎难下。说是真品没把握,一旦错了就是个笑话;说是假的还靠点谱,不至于出丑。这就导致很多专家对自己不懂的东西扣上个赝品的帽子算了。   据我所知,有些专家开始时对鉴宝之类娱乐节目热情支持,在明白它的娱乐性后,就慢慢疏远了。专家参与少了,节目周周要办,专家这个角色还少不得,这就导致既不“专”也不“通”的“专家”有机会登台了。   许若军:鉴定专家包装成了“市场专家”。   目前,国内的鉴定专家数量不多,而公认的大师又集中在国内重量级的文博机构,他们从事考古挖掘多年,看准器物是不难的。但他们的研究和市场并不接轨,藏品价格很难说准。   鉴定专家是技术方面的专家,他和文物打交道多,但几乎很少和市场打交道。哪怕是权威博物馆专家,他天天和官窑打交道,库房里的东西他或许能如数家珍,但几千年民窑遗留的东西他或许根本就没见过,他可能更不知道器物的存世量及当前的市场行情,他们判断市场价格的依据往往是媒体报道的行情或同类拍卖图录,而目前的市场又非常复杂,要专家估价也确实有些勉为其难。   但是,电视节目吊人胃口的恰恰不是藏品的真伪,而是那天差地别的价格。导演安排了观众喜欢的情节,专家又非说不可。而面对亿万观众,没有哪个专家有勇气承认自己只是学者,不懂市场。这样,被收藏家们视为笑话的价格从鉴定专家嘴里说出也就见怪不怪了。但是如果没有上天入地的价格落差,这个节目还有多少人爱看?   就算是懂市场行情的专家,在电视节目中也往往被要求跟上媒体炒作的价格。我认识一位专家,他曾在电视节目里被聘请搞过鉴定。一件藏品他估价顶多值1万元,但导演暗示说,您老是说10年前的价格吧?现在市场行情在涨,您在节目里至少要说已经值5万元了。真叫他哭笑不得。   别跟娱乐较真儿   林少蔚:藏品价值评价没谱。   2006年春节,央视现场直播的“民间藏品赛宝大会”发动了27个省市,共400多件藏品送首都由国内著名文博专家组成近50人的“专家鉴定团”对藏品反复筛选,最后有36件进入决赛,规模之大,是有史之最,但结果却让收藏界大跌眼镜。   何谓“宝物”?就是价值连城的器物,例如和氏璧,但这次赛宝大会却本末倒置,用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为准则,搞成了一个“文物考古研究比赛大会”,和市场行情完全背离。   例如瓷器获银奖的唐代白釉“双龙耳尊”,此尊只是一般民窑,施釉不好,发色更差,现在各地古玩市场和藏者手中很多,在市场中价格很低,竟莫名其妙评了个银奖。   还有一副宋代象棋,其品相不好又不完整,是拼凑而成,更不是名窑器物,在北京潘家园、报国寺,上海城隍庙,广州西关古玩城等国内任何一个市场流通,超过2万元绝对没人要。   而获金奖的“圣书护板”,在西藏很多寺院中是一种常见器物,存世量较多,更无特别之处;既非特殊材料,又非名师制作,也非宫廷御赐,更非“藏活佛”私人用品;艺术价值上还说得过去,但从市场价值来看,只是我们今天一些部门所用的“老档案袋”,根本卖不了高价。这金奖也真叫人啼笑皆非。因此,如果有观众看了电视节目,真去照猫寻虎,出大价投资这些所谓的金奖银奖器物,可能就要血本无归了。   吕晋豫:鉴宝娱乐不必当真。   其实,鉴宝节目不是新闻,也不是学术,里面的艺术加工色彩相当浓厚。编导肯定要编一些故事,制造一些噱头。只是因为都是真人秀,尤其请出了专家,才被很多观众当了真。你想想,电视台自己什么时候说过“故事完全真实”了?   据报道,去年鉴宝节目现场,曾有一位著名艺术家绘声绘色讲述自己的收藏故事。节目录制结束后,艺术家与鉴宝主持人嘀咕了一阵,把自己的藏品搬走了。这时候,一位中年男人说他才是这两件藏品的真正主人。原来因为这人没有名气,上鉴宝节目还“不够格”,而艺术家是名人,于是鉴宝节目就让艺术家编了个收藏故事。   这当然是个笑话,但其实又无可厚非。鉴宝节目的前身,是很严肃的“收藏文化”,可没几个人爱看。在央视末位淘汰制的铁律下,娱乐化是抢夺遥控器的不二法门。鉴宝节目被“娱乐”后,实际上只是一个电视小品。和小品中的一个人物或情节较真并上升到道德高度显然没有必要。既然是娱乐,电视台、专家、藏家三者之间到底演的是“双簧戏”还是“苦肉计”,谜底藏在导演心里。观众只宜开怀一乐,藏家也千万别较真儿。(信息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记者曹怀宇)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