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探索科学方法
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探索科学方法
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探索科学方法
我从1968年踏上工作岗位以后,从事过电子计算机程序设计工作;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从事理论研究和管理工作十七八年;又有幸参加上海两大跨世纪文化工程——上海图书馆新馆和上海博物馆新馆的管理工作,主持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日常工作,同时又在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担任领导工作……总体而论,与文化有缘,与学术相伴。如果要谈点治学体会,最深刻的恐怕是“在学术研究中不断探索科学方法”。科学方法帮助我随着工作岗位的变换而不断拓展新的学术领域,以至于在一段时间内还专门研究科学方法论,主编了《当代新方法》、《现代能力导向》,发表了不少关于科学方法论的论文。
一是与时俱进的学术建构法。每个人的学术生命的演进轨迹不一样,有的相对专一,逐步深化,有的复式推进,环环相连,可谓“条条道路通罗马”。关键是要执着创新,以与时俱进的学术建构法演化学术生命。在从事电子计算机设计工作的年代里,我白天沉醉于线路、集成块、编程,晚上则亢奋于理论探索,写出了《电脑与人脑》、《电子计算机发展的哲学意义》、《电子计算机敲开了社会科学的大门》……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十七八个春秋,虽亦寒暑匆匆,却占据了个体生命的最有活力的发展空间,在这里度过了学术生命的青春年华,凝聚起对于学科王国整体探索的原动力,完成了对于科学方法论的初步梳理,在时间学、空间学、学科学、新学科学和新学科史学等学术领域编织起密集的学术经纬。专著《学科学导论——学科发展理论探索》、《时间学》、《生活中的时间学》、《现代生活中的矛盾旋律》和《生活中的色彩学》便是这一时期的理论思考。在上海图书馆担任管理工作以后,学术领域有了新的延伸,撰写了《“信息高速公路”的全球化竞争、跨学科研究与对策性探索》、《振兴信息市场对策论》、《当代新学科新方法与上海图情新馆所建设》、《“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内涵及其科学指标体系——关于上海图情新馆所的战略思考》、《以科学管理方法营造跨世纪的新馆》等系列论文。到上海市文管委和上海博物馆工作以后,管理工作虽然快节奏地推进,仍然不忘理论耕耘、学术建构,撰写了《关于上海博物馆藏历代花鸟画精品的理论思考》、《关于上海博物馆馆藏历代山水画精品的理论探索》、《城市的文化风骨——上海文明史探源》等,与时俱进的学术建构法激励了学术锐气,拓展了文化视野,延伸了理论领域,凝聚了研究成果。
二是联系实际的理论积淀法。由于工作需要,组织上把自己推上了上海市文管委和上海博物馆的领导岗位,使自己面临着全新的学术领域。上海博物馆是一座大型的中国古代艺术博物馆,馆藏文物近百万件,其中珍贵文物十二万件,包括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玉牙器、雕塑、竹木漆器、甲骨、玺印、家具等众多门类,尤以青铜器、陶瓷器、书法、绘画为特色。面对数以百万计的文物和浩瀚的文博信息不可能在各个领域全面出击、齐头并进,最好的学习、研究的方法是联系学术管理和大展的实践刻苦钻研、纵横梳理、积极探索、积淀理论。1999年6月,上海博物馆隆重推出大英博物馆藏古埃及艺术珍品展,这次展出的百件稀珍文物凸现了绵延三千多年的古埃及历史,证明在古埃及的黑土地上隆起的是一个充满艺术生命律动的文明整体,古埃及文明进行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最初思考,于是及时撰写了论文《向古埃及文明敞开襟怀》。紧接着上博主办了“甲骨文发现一百周年特展”,其展品都是上博的藏品,内中商王亲自占卜的骨板、人头骨刻辞、涂朱刻辞等弥足珍贵的展品,展现了商代社会的社会、军事、科学、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状况,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于是适时撰写论文《甲骨风云与文化之谜》,解读了千年甲骨的百年风云,揭示了甲骨文化的“发现之谜”、“己亥之谜”、“小屯之谜”、“破解释读之谜”、“卜辞之谜”和“非殷甲骨之谜”等。2000年夏秋,上博举办了“草原瑰宝——内蒙古文物考古精品展”,展出文物294件(组),多数为考古发掘所得,有确切纪年和地层,国宝荟萃,结集沪上,遗珍满目,令人思考,于是写了论文《阅读草原文明》,认为和内蒙古融为一体的不仅是坚毅、剽悍、大气和强健,而且是聪悟、睿智、文明和诚真。草原民族叩响了草原文明的大门,而草原文明在起步之时就是灿烂的人类文明。草原民族在一些中国传统史书中往往只扮演“外患”的角色,其实草原民族是文明的使者。“马背文化”的问世以富有个性的文化形态屹立于中华文明之林。在弘一法师诞辰120周年之际,上博举办夏弘宇捐赠夏丏尊旧藏弘一法师墨迹回顾展,写了论文《远峰苍苍话弘一》,分析了弘一法师书法的总体特征,即碑帖相融,庄重严整;骨重神清,淡泊宁静;不亢不卑,和颜谦恭等。同时,揭示了弘一法师的书艺规律,如始于摹仿,终于独创;擅长浓墨,行笔缓慢;工拙布局,四六之分;兴然中书写,无意中作成;不浮不躁,以静成学……在岁月的磨炼、人生的跌宕中,弘一法师的书法渐显蕴藉,驱赶了张扬之气,在本质和形式的结合上显示了平和之意、谦恭之神和质朴之气。在庆祝上博建馆五十周年之际,“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由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三家收藏中国书画作品举世瞩目的大馆联合举办,共展出了72件国宝级晋唐宋元书画,这是国之瑰宝的集中亮相,千年遗珍的隆重检阅,于是,抓住机遇探索晋唐宋元书画历史,撰写晋唐宋元书画论文,发表了《千年丹青》、《百代法书》、《新世纪申城的“文化轰动”》、《浩荡汇聚的千年遗珍》、《经典的晋唐宋元书画》和《晋唐宋元画论的实践依托》等论文和文章。联系实际的理论积淀法有效地促进了学术思考,以实践引发理论,以理论深化实践,既提高了学术管理水平,又在管理实践中放飞了理论思维,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三是注重立意的跨学科研究法。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综合的基础上不断分化,跨学科研究已是一种必然趋势。上一世纪90年代初,我在美国学习博士研究生课程,主攻西方哲学,具体学科就是建筑学哲学、生物学哲学等。今天,要从事文博领域的学术研究,注重立意的跨学科研究法依然是有效的科学方法之一。跨入新世纪的门坎以后,上海博物馆曾举办“古乐新韵——中国古代青铜乐器展”,同时举行青铜乐器专题学术讨论会,于是撰写了论文《走近青铜文明》,从跨学科研究的视角,进行青铜纹饰的审美情趣与青铜文化的整体探索。在青铜文明的不同时期,青铜纹饰的审美原则是动态发展的。从总体而论,青铜纹饰不外乎兽面纹、龙纹、凤鸟纹、动物纹、火纹、兽体变形纹、几何纹、画像纹和人面纹、贝纹、绹纹、绳络纹等,但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纹饰特征。从青铜文化的整体探索而言,在朝代更新、师徒传承的过程中,青铜文化融入了风情互异的流派。器形塑造上的谐调、纹饰的图案化及布局上的稳重、色彩对比上的和谐、铜器各要素在时代特点上的不断创新等,形成了青铜器的整体的艺术价值。青铜艺术的“立象尽意”的“意象”创造,艺术地概括了青铜时代的神秘、动荡、狞厉、复杂的整体时代特征。青铜艺术所反映的“拨尔而怒”的气势勃发、刚健强劲的总体审美情趣是青铜文化整个历史涵盖时期的文化精神之一。青铜器的分期说及“青铜时代”的划分、青铜文物分布的探讨也离不开跨学科的理论思维。上博老馆长马承源先生等对于战国楚竹书的整理研究,是新世纪中国考古界的重大事件。拙作《战国楚竹书的文化震撼》运用跨学科研究方法分析了战国楚竹书的文化经典价值和多重文化学术意义,认为这批战国楚竹书的简文字数之巨、跨越领域之广、所涉书篇之多、提交版本之早,都已传为美谈。楚竹书对于先秦音乐解密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它的研究具有文字学意义。战国楚竹书的发现和整理对于战国竹书的制版的了解和我国图书史的研究提供了确凿可靠的实物证据。论文《聚焦玛雅》则是对上博2001年“墨西哥玛雅文明珍品展”的跨学科研究,试图揭示玛雅文明的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创造奇迹的艰苦性、文明兴衰的突变性、整个系统的悖论性和文化交流的互补性。玛雅文明沉睡了几百个春秋,站立起来后依然生命勃发。一个多世纪的玛雅文明的跨学科探索与研究,使玛雅文明日益显示其固有的光彩。
四是讲究实效的时空读书法。搞理论研究,自然得益于读书。在读书中是不是讲究时空艺术,读书效果竟大不一样!有一段时间,我是很注重精读细咽的,搞文摘,做札记,为了啃下一些理论难点,还千方百计查找有关的参考书。这对于基本功来说,当然有益无害。可是,当今社会,出版物和网上信息实在太多,于是我又要求自己把精读与泛读结合起来,在时间上兼顾慢看细嚼与快速阅读。慢看细嚼法,无须赘言。快速阅读法,今人正在探索之中。阅读材料中有“信息的”和“非信息的”之分,有“一般信息”和“关键信息”之别,理论文章的开段语比较重要,科技文章的结构和句式相对稳定,信息容易识别,一些“关键词句”抓住了,阅读速度就不难提高了。阅读时“急流而下”,不仅节省了阅读时间,而且由于阅读欲望强烈,精力集中,往往更易把握文章脉络。当然,切不可把提高阅读速度绝对化。在读书中巧用“时间效应”,也会积极影响读书效果。有些经典著作读了一遍,暂搁一个时期,过后重新翻阅,又有心得。这是因为在“暂搁”期间,增长了新知识,提高了理解力,思维的潜流经过孕育、汇集,奔放出来了,我们不妨称它为“时隔效应”。读书活动有时也具有持续性的特点,基础性的阅读要求循序渐进,著述时的参考性阅读更要求思维的连贯、时间的集中,需要“废寝忘食”地工作,以求“持续效应”的到来。为了驾驭读书时间,我还经常进行“时间追踪”,经常检查总结一个时期内的读书时间使用情况,进行自我评判,看看是不是严格遵守时间计划,有没有根据变化了的实际进行适时协调,在控制和运筹时间的方法上有没有新的创见,对于浪费时间的漏洞有没有及时堵住……终于尝到了“时间追踪”的甜头。读书还要讲究时间艺术与空间艺术的有机组合。一天晚上,我正在读一本有关系统论的书,读得时间长了,合卷稍作休息。猛一回头,并排而立的几个大书橱映入眼帘,刚经分类的一本本图书整整齐齐地竖立在那里。顿时,灵感萌生:把一个书橱的书看成一本专业辞典如何?把几个书橱当作一本综合辞典如何?进而让思绪从区区小屋跳出去,步入堂堂正正的图书馆大楼,把整个图书馆藏书视为一本巨型的百科大辞典又如何?从此以后,我果真把自己的藏书作为一本百科全书来用了。分门别类,慢慢补缺,急用先补,不断更新。新买的书放到了特定的位置上,就像为这本百科全书新增了篇幅;一个课题搞完了,下一个课题动笔以前,先调整一下书籍空间结构,又像是对这本百科全书进行了改版。书籍用起来得心应手,究其所以,正是在读书的空间意识方面开了点窍。以后,我又从读书客体的排列空间联想到读书主体的知识空间,感到要通过读书活动,自觉地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科学方法帮助我在学术研究中有效耕耘,喜有收获。(信息来源:东方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