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山东文博会今天开幕 17城市各放异彩
2006山东文博会今天开幕 17城市各放异彩
2006山东文博会今天开幕 17城市各放异彩
在文博会展馆采访,记者发现,众多城市对自己的“字号”做了精心包装——用当地独有的文化品牌修饰城市名字。
争戴文化桂冠
“铁道游击队的故乡,这个展区肯定是枣庄。”
记者的一位朋友6月15日上午跟随记者来到文博会主展馆,在枣庄展厅前,他看见展厅内立体造型展板上“铁道游击队”几个字,就马上判断出这个展厅是枣庄的。
打文化品牌成为众多文博会参展城市的共同选择。
山东省城济南历史悠久,有许多卖点,但该市最看重的还是泉文化。布展者把参展主题“文化济南,魅力泉城”打在展厅最显著的位置。不仅如此,展厅的设计也处处体现着“泉水文化”这一家喻户晓的品牌。伫立在展厅四周的四根支撑柱,被设计成泉与荷叶的抽象形态。在三根支柱圈成的一个区域,设计制作了一个红色的联体牌坊,牌额上自南而北分别题写着“趵突泉”、“大明湖”、“芙蓉街”和“县西巷”。布展负责人说,这样的设计就是想体现济南“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文化韵味,从而使泉水成为济南的文化象征。
历来就重视文化品牌包装的青岛,这次对城市的修饰可谓多姿多彩。其名下的后缀竟有三个之多———帆船之都,音乐之都,影视之都。
烟台去年刚刚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他们把这个不可多得的文化品牌及时而庄重地写到城市名字的前面———“魅力家园,文明城市”。
素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济宁,更懂得文化的价值。借助孔子在世界上的知名度大打孔子牌的同时,抓住京杭大运河发展的契机,叫响“孔孟故里,运河之都”。
以“沂蒙精神”叫响全国的临沂人民,更是把“红色文化”作为临沂的第一文化品牌来塑造、维护。展厅正中位置摆放着群雕———《沂蒙母亲》,雕塑背后的巨型展板上,则是以山水为底衬的《沂蒙山小调》曲谱。
走在17市文化资源及产业展区,处处都能看到用当地最具特色的文化品牌修饰城市的字眼:
潍坊——世界风筝都;
威海——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
菏泽——曹州牡丹甲天下;
日照——水上运动之都;
东营——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文化品牌的力量
各城市何以都给自己的“字号”戴上文化桂冠?
某市一位领导这样回答:一切资源都会枯竭,惟有文化生生不息。打好运用好文化品牌,对一个企业或一个地区的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都是巨大的。
海尔“真诚到永远”的企业文化,造就了一个世界名牌;济南唱响泉水文化,使济南旅游业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威海高举“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大旗,引来上海、港澳和国外人士包机来威海购买住宅。
济宁市展区负责同志介绍,近几年,他们大打孔孟文化牌,所开发的特色文化旅游产品、水浒文化系列产品、微山湖文化纪念品、嘉祥鲁锦、汉碑、汉画像石纪念品等,畅销国内外,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孔孟文化品牌同时带动了民办文化产业的繁荣,目前,全市民办文化企业已达3500余家,总投资近6亿元,年增加值已占到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70%。
风筝是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的玩具,但潍坊人把它做成了世界闻名的文化品牌,让它跨越国界,联结了世界人民的友谊,打开了潍坊对外开放的大门,并成为潍坊市经济腾飞的巨大杠杆。
在战火中形成的一大批红色文化品牌,今天也都纷纷转变为沂蒙老区的经济品牌。别具沂蒙红色风情的“沂蒙小调”系列食品、“六姐妹”系列食品、“沂蒙老区”酒以及“拥军布鞋”、“拥军独轮车”已经形成相当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份额。目前,临沂“红色品牌”产品已达数百个。
招商引资的金字招牌
滨州市艺术馆馆长王春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叹:想不到文化品牌对招商引资有如此大的吸引力。他告诉记者,本市自成立文博会组委会以来,有多名北京等地的投资者主动联系投资开发孙子兵法相关产品。
青岛市有关负责同志介绍,文博会青岛组委会招商以来,国内外资本纷纷向该市集聚,其中,计划在青岛投资过亿的文化产业项目就有60多个。最终该市选择了世界文化村、创意文化城、中加数字动漫基地、卡通乐园四大项目作为“青岛军团”的“排头兵”亮相省文博会。这4大项目的计划投资总额达60多亿元,计划融资26.4亿元。
烟台市先后3次报送了142个文化产业项目,其中,投资额40亿元以上的招商项目2个,20亿元以上的招商项目2个,1亿元以上的招商项目20个,投资总额突破百亿元。
济宁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就申报文化产业项目130多个,投资额在亿元以上的有28个,在5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19个,所有项目总投资额达到273亿多元。目前,17个文化产业项目已经签订合同或意向,其中合同签约项目7个,投资总额10.17亿元,融资额9.03亿元;协议和意向签约项目10个,投资总额10.85亿元,融资额10.65亿元。
淄博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招商经过紧张的调度,在原10大签约项目21亿元的基础上,又有16个项目与各自的投资方达成了合作意向,总招商金额达43.8亿元。
文博会以文化品牌又一次在齐鲁大地上掀起一股招商引资热潮
又讯
奇珍异宝引发“眼球大战”
6月16日,备受瞩目的2006山东(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在济南舜耕山庄主展馆隆重拉开帷幕。6月15日是布展的最后一天,各展区正在做最后的冲刺。记者在这里发现,各展区纷纷亮出自己的绝活,一场别开生面的“眼球大战”悄悄展开。
仿古石琴奏出动听的乐曲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悦耳的歌声从枣庄展区传出,立刻吸引了众人驻足围观。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首歌是用石琴演奏的。枣庄市艺术剧院的郑玲告诉记者,石琴由36块响石构成,是艺人仿照枣庄出土的古代乐器制作的。记者发现,在其一侧,还放置着另一仿古乐器——用25块异形响石制作的四滨浮磬。这些响石只有在枣庄境内的一些山上才能采集到,但石琴和四滨浮磬也有很大区别,石琴按半音节排列,而四滨浮磬则似扬琴排列,所以石琴发出的声音清脆简洁,四滨浮磬发声雄浑悠远。
枣庄市文化局局长李建国解释说。正当郑玲向记者演示这支曲子时,文博会选出的枣庄市形象大使潘菲和东营市形象大使周瑶也闻声赶来。潘菲乐滋滋地说:“用石琴演奏这支曲子既体现了历史的厚重感,也融入了现代的表现手法,作为形象大使,我也要尽快学会弹奏,以更好地宣传枣庄。”
楷雕珍品九龙如意
曲阜楷雕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而如意作为贡品很少在民间流传。但在曲阜展区,您则可以一饱眼福,仔细欣赏一下号称世界之最的“九龙如意”。
这尊如意统高2.6米,净高1.8米,取材于九龙山,树龄已达600年以上,由6名曲阜楷雕设计师、工艺师花费了一年半的时间才雕琢完成。图案上的9条龙分别有9种不同姿态:坐龙、盘龙、升龙、降龙、行龙、跑龙、腾龙、团龙、飞龙。9条龙衬以祥云,云霞相应,云雾缭绕,把中国传说中象征高贵、权势的龙惟妙惟肖地展现出来。孔子中国书画院院长张锡洋告诉记者,这是我国目前取材最老、制作最精、规模最大、文化内涵最深、最富美好前景的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微缩景观岱庙
走近泰安展区,巍峨的“泰山”耸立眼前,在它的前面是一座精致的木质岱庙微缩景观。展区负责人介绍说,微缩景观创意和制作均出自民间老艺人宋绍章之手。
“把岱庙收藏起来是我儿时的梦想。”今年72岁的宋绍章精神矍铄,他告诉记者,这座微缩景观按照1:100的比例制作,长5米、宽2.25米,耗费名木近3吨,历时6年才完成。岱庙里的建筑如天贶殿、角楼等,这里都有;而像东华门、西华门两座城楼和鼓楼等现已不复存在的建筑,老人也把它们添了进去。为此,老人曾百余次进岱庙,还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复原历史上岱庙遭毁损的建筑,以重现岱庙曾有的风采。一座神像、一座碑亭,一根窗棂,景观的每一处都体现着老人的匠心独运。
用坏了400多把刀片,把规模庞大的岱庙生动、精确、传神地浓缩于11平方米之中,宋绍章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泰安展区负责人认为,巧夺天工的工艺体现了博大精深的泰山文化。
让人震撼的《中华根》
当由残疾人创作完成的纤维作品《中华根》呈现在眼前时,围观者连连发出感叹。
在文博会主展馆的二楼,布展人员还在清理会场,但这束巨大的“树根”已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心。长20米、高4米、厚1.5米,土黄色的根交错着,遒劲有力,让人震撼。而当有关人员介绍说,这座用掉了3吨生麻、5000米红麻和100平方米大麻布的巨作,是由省特教中专28名聋哑学生经过46昼夜才完成的时候,人们无不感到震惊。这一宏伟的作品,展现出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生存抗争、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生命力。
北京来的《孙子兵法》
15日下午,一卷用楷书、草书、行书、隶书和篆书5种字体书写的《孙子兵法》出现在滨州展区。其作者是72岁的王迅一,听说山东举办文博会,老人专门带着书卷从北京赶来。
“这一书卷长6米,共2万余字,极具收藏价值。”王迅一的助手牟媛告诉记者,能到这儿来,还有一个故事。此前,牟媛在平阴书画市场碰到了济南市民李静平。热心的李静平告诉她山东将举办文博会,牟媛立刻将这一消息告诉了王迅一。没想到文博会这样热,今天上午,没定上位的牟媛只好带着书卷找到滨州展区,因为滨州是孙武的家乡,在这里展出更有意义,双方一拍即合。牟媛还透露,如果这个书卷能拍卖的话,老人愿意把拍卖所得用于公益事业。(信息来源:齐鲁晚报)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