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月画月 引人遐思
冷月画月 引人遐思
冷月画月 引人遐思
在中国现代画家中,陶冷月算得上是一位奇才。其笔下之月,前无古人,因时因景变幻无穷,意趣盎然,引人遐思。
陶冷月(1895年至1985年),原名善镛,字咏韶,号镛、宏斋、五柳后人、柯梦道人,江苏吴县人。少时即有绘画天分,15岁开始以卖画为生。24岁时执教于长沙雅礼大学,有外国教授称其所画月亮为“cold moon”,遂以“冷月”为号。后任暨南大学、开封中山大学、四川大学教授。又与谢公展、吕凤子等创办南京美术专科学校。1932年后定居上海。1949年后在中学任教。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从此在画坛销声匿迹。1983年加入中国美术家协会上海分会,并担任上海文史馆馆员。
《洞庭秋月》,纸本设色,尺幅97厘米×34厘米,作于1942年,为陶冷月的代表作之一。画上题识:“洞庭湖西秋月辉,潇湘江北早鸿飞,醉客满船歌白苎,不知霜露入秋衣。宏斋陶冷月写李太白诗意。”正如陶冷月一生好游而不畏艰险那样,他在绘画上追求艺术的完美,也十分执着。《洞庭秋月》便是最好的见证。
画面上明月当空,碧波万顷,悠悠如梦。岸边,罾网高挂,空无人影,隐约可见成群芦雁在坡岸栖息。洞庭湖的秋夜,显得格外静谧、祥和。忽然,橹声咿呀,由远而近,一只渡船,载人归来。船中醉客,余兴未尽,乃长歌一曲,以抒情怀。歌声激荡,群雁惊飞,打破了夜的宁静。
此图以狭长条幅纵向构图。近景起手处以湖滨景物为主体,中景为湖面,远景为云山,由近而远,由浓而淡,层层推进。在浩渺湖水之中,又特意以芦堤相隔,产生了形迹断而意脉不断,笔墨断而气势连的艺术效果。作者通过精心描绘和巧妙渲涂,将热爱生活、寄情山水的赤子之心,化为意境优美的画面,令观者亦为之深深陶醉。
中西合璧的表现手法,是此图最重要的艺术特色。画面所绘,可见传统遗意,竹枝的秀挺,绿叶的滋润,苇草的风姿,用笔功力深厚,得心应手,潇洒自如。云影、波光的处理,将西画之法信手拈来,化为笔下的神奇。作者以三分之一的画幅,展示广阔无垠的美丽夜空,意境高远,令人畅神骋怀。而烘云托月之法,又增加了画面空灵之感和含蓄幽深、神秘莫测的情致。云的流动,月的晦明,在相互的映衬之中,拓展了作品的艺术空间和观者的想象天地。对湖水中光影的渲染,突破了传统的勾水、染水程式,借鉴西画技法,表现出月光折射的粼粼银波,使天空与湖水在无形中“链接”,近景与远景融成一体,虚实变化,气象万千。正是由于陶冷月善将月夜置于特定的氛围,才使他的画不落俗套。
眼前的这幅月光山水,令人追忆当年陶冷月不遗余力推进的“新中国画”运动。作为一个成动的探索者,他以自己的艺术实践告诉后人:任何—个画家,只有深深扎根于母土,并在孜孜追求中大胆创造,才能画出自己的灿烂。(信息来源:中国商报-收藏拍卖导报 贾关法)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