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老莲、任伯年、程十发“汇聚一堂”
陈老莲、任伯年、程十发“汇聚一堂”
陈老莲、任伯年、程十发“汇聚一堂”
时间:2006-06-12 14:31:00 来源:
市场
>陈老莲、任伯年、程十发“汇聚一堂”
|
牧羊小品 程十发作 35×70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
|
穿越时空对话
明朝的陈洪绶、清朝的任伯年和当今程十发,这3位不同时代的画家今日汇聚一堂。他们以各自的作品向世人解答着困扰当今中国画坛的许多问题。“丹青五百年:传承与创新——陈洪绶、任伯年、程十发的艺术”展览本月12日在上海中国画院举行。
正处于“转型”时代的中国画,面临的是改变了的外部世界和改变了的内心世界。变动往往使人痛苦和困惑,变动也往往催生新意。
有意思的是,这3位不同时代的画家,有一个共同之处——他们所处的时代都充满变动。陈洪绶生活于明末清初,任伯年生活于清末民初,都经历着改朝换代的震荡。而出生于1921年的程十发面临的变动最为剧烈。陈、任二位的变动主要是改朝换代,传统文化的本体并未大动。而程十发从旧社会到新中国,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中国发生的变化以及西方对中国所造成的影响堪称前所未有。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陈洪绶(1598-1652),号老莲。唐朝以后,人物画在中国美术史上由盛转衰。到明代虽有吴伟、唐伯虎、仇英等以人物画著称,但气局终究难越古人。不料到了明朝晚期,吴越之地出了个陈老莲,他笔下的高士、仕女等,取法李公麟却又别开生面,造型夸张怪异,大胆突破前人陈规,评者谓其力量气局在唐寅、仇英之上。在这些“眼睛长到额头上”的人物造型中,在其富有古趣的线条造型之下,其实充塞着一股特殊的昂藏伟岸之气。陈老莲绘画的特色,离不开其独特的个性及其一生遭遇的催化。他个性刚烈豪爽,年轻时是个狂生,历经亡国之痛的老年后又遁入空门。他拒绝为达官贵人作画,纵在清兵刀下也不肯应命。这样性格的人才画出了这样的画。陈老莲的画风,非但重新振兴了中国人物画传统,并影响到数百年后直至今日的中国画坛。
被誉为海派绘画代表的任颐(1840-1896)(字伯年),他的画雅俗共赏,清末民国以来一直广受大众喜爱。他将一些西方的写生技法、明代以来的大写意技法以及当时市民风俗趣味融入了高古的画风中,所画人物、花鸟、山水,赋色鲜活明丽,形象生动活泼,别具风格。他从陈老莲、华新罗等前辈中汲取营养,形成了自己那符合正在走入现代、走入商业社会的中国城市民众审美趣味的画风。但任伯年不同于商业画家的是,它具有高迈的艺术气质和内在思想性。其少时曾参加太平军为旗手的经历一直深深埋在这个大红大紫的都市画家心中。知道这段历史后去豫园点春堂看他的《观刀图》,当会有别样的感受了。
程十发所处的“红色”时代,人物画被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这是个机会,但也可能是拔不出腿的沼泽。程十发的特别之处在于,他没有像一些同时代的同行那样轻易地掉进沼泽。他的画不是用毛笔画的西方素描。他用地道的中国笔墨游刃有余地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徜徉翱翔。他通过对中西艺术的深入探究,找到了两者内在的共通之处,那就是真实的艺术心性和自由的艺术精神。他喜欢陈老莲,欣赏任伯年,但他的画中很难找到明显的前人印迹。他不执著于传统和现代之争,摆脱了东方和西方的偏见。当你看到他画中的现代造型时,马上会被他那精彩的传统笔墨转移视线;当你认为他的线条属于传统时,其实里面潜伏着康定斯基的抽象精神。它往往在人不注意之处找到自己的天堂。譬如他从任伯年的花鸟画的局部,领悟到水与墨色交融的奥妙,推而广之用到了极致。用句时髦的美术用语来说,无论西方学院派还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在他手中被“解构”了,真无所谓“洋为中用”与否了。(信息来源:新民晚报 林明杰)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