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翁想传修宝绝技
七旬翁想传修宝绝技
七旬翁想传修宝绝技
1988年,王金明把浑天仪和简仪这两件国宝修补得天衣无缝,至今没有任何问题,连断裂处都看不出损坏!现在每次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还以贵宾待遇接待他。
在网上搜索“王金明”的名字,一定是与浑天仪联系在一起的。这位在江苏省内大名鼎鼎的钣金工,1988年曾为紫金山天文台修复浑天仪、简仪,他的名字前,无数次被冠以工艺美术大师称号。“文化遗产日”到了,记者昨天登门拜访这位老先生前,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王露明却说:“采访这位钣金高级技师,你会有负担的。”
带着这个不解,记者昨天下午来到了位于城东后半山园4号4栋106室的王金明家中。老先生的家在一楼,由于门前有高坡,看上去像半地下,光线很差。门前搭了个小棚子,王金明坐在里面,经营一家小杂货店。
“王国宝”不提当年辉煌
曾经的辉煌,一说起来,王金明就叹气:我讲起来都伤心,给你看看录像吧。这段录像是中央电视台几年前来南京拍的一个节目,介绍王金明和他的钣金工艺:1936年生,少年时代即从师学习贵金属加工技艺,以后从军、进厂,40多年不曾中断。他制作的金属器皿上,你找不到一个接头。节目中将王金明誉为国宝的外科医生,因为他多次复制和修补珍贵铜制文物,比如为故宫博物院复制皇家御用的紫铜鉴,为南博复制大明宣德炉、御用猴头酒杯用于展出,所做的工艺品无不惟妙惟肖,足以乱真。
更值得骄傲的是,紫金山天文台的两件稀世国宝浑天仪和简仪,当年的修复工作,也是王金明担纲的。现存于紫金山天文台的浑天仪和简仪由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创制,距今有600多年的历史。由于八国联军入侵造成的浩劫,国宝几经周折,遭到了很大损坏,到上世纪80年代末竟面临几乎被毁的境地。1988年,有关部门组织了对两件国宝的修复,具体工作由南博负责,王金明在这次修复工作中承担了钳工、铸工、焊工、雕刻等多项工作,前后干了整整11个月,最后把两件国宝修补得天衣无缝,至今没有任何问题,连断裂处都看不出损坏!现在每次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还以贵宾待遇接待王金明。
看到电视中自己敲打铜皮的镜头,王金明开心起来:你看呢,你看呢,我多自豪啊!
老匠人已18年没敲了
在录像画面中,记者看到王金明将锤子等干活的家伙都挂在墙上,满满一墙。但是现在,东西都塞在了门后面的旮旯里,王金明说,自己也很难找到了。从1988年修完浑天仪到现在,自己就几乎没有再动手做过钣金活。“我能在家做吗,楼上的邻居被吵,不要有意见吗?不在家做,我又能到哪里去呢?”这位老匠人又叹气:我是个无用的人啊。他告诉记者,几年前,一个战友在河西三叉河地区有间空房子,可以让自己用。那段时间,王金明每天清早从南京城的最东面赶到城的最西面,也毫不觉得苦,反而觉得非常充实。后来由于其他原因,那个空房子也不能用了,王金明回家开了个小店。“我哪里是开店的人?我内心痛苦又焦急,你是不能理解的。”
想要间房子带几个徒弟
看着一门绝活,创造不出任何价值,并将随自己失传,这种心情,其实很多人都可以理解。记者这时也了解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王露明所说的“负担”,其实是一种被责任感压迫着的思想负担。
多年以来,政府部门组织的大大小小展出中,都要请出王金明的绝技,现在南京民俗博物馆的展览中,还有许多王金明的作品。但是王金明说,有一些部门的同志到我家参观,我看人家挺重视就说,这么重视我能不能提点要求啊?人家说能,我就说了,能不能帮我解决一个场地的问题,哪怕十几平方米的小地方,让我带带徒弟,传传手艺也行。一般对方听完,都会点着头说,我们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了。但到现在也没有下文。
采访过程中,记者听到最多的就是王金明的叹气声,但是骨子里,他对自己又那样地充满信心。他说,现在如果有个投资人能投20万元给我,我三年能给他40万元。现在纯手工艺品在国际市场非常受欢迎,如果用金银等好的材质打造,那价值不可估量。王金明拍拍胸口:我可以跟他签合同,到时拿不出来,我就卖房子。记者很惊讶:一位71岁的高级技术工人,竟要用自己的房子作抵押!王金明继续说,我现在没有徒弟,有三年时间,我还可以好好带几个徒弟,哪怕他下岗、残疾,只要肯学,我都会好好教,把这门技术传下去。(信息来源:扬子晚报网 记者冯可)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