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创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专家发言摘要——马国馨
寻根·创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专家发言摘要——马国馨
寻根·创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专家发言摘要——马国馨
《建筑创作》2006年第5期 2006-06-08 09:11:25
马国馨(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今天,参加“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的专家一行,聚会在2001年金沙遗址发掘现场的“中国文化遗产永久标志”前,面对着有近4000年历史的古蜀王都城,我们更加感受到在国家“文化遗产日”前夕,实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为主题的学术考察活动的重要意义。现在我代表参加“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的专家们发言:
这次由中国文物研究所、四川省文物管理局和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的“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考察活动不仅是国家首次宣传“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中的第一次行动,也是几十年来国内建筑界与文物界专家联手合作的首次尝试;它不仅是中国建筑发展史上富有价值的一次寻根活动,更是一次对建筑遗产体验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和创新的过程;它不仅体现在专家对“文化遗产日”加深认知的层面,更通过专家与媒体之间的一次次面对面对话,拉近了历史与今天的距离,它不仅是一次学术和专业范围内的研讨,而且是进一步向公众普及文物保护知识,引起全社会重视的持续过程。
3月29日在李庄镇举行的活动开幕仪式上,各界领导及罗哲文先生的发言中都提到这次学术考察非常及时也非常必要,我们要用先辈学者的治学方法和严谨精神去品读、评价中国营造学社在中国建筑学历史发展中的贡献。五天来,我们的足迹先后到达李庄、夹江、峨眉山市、乐山、新津、梓潼和成都等地的文物和遗址,行程一千多公里,虽然这只涉及梁思成先生当年在西南调查的31个县、市及107项文物中极少的一部分,但仍能亲身看到、听到及感受到中国营造学社的成员在国难当头之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所做出的非凡努力及产生的重大影响。由此不断加深了对中国营造学社的认识,对梁思成先生文物保护的理论和思想的认识,从而处理好当前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尤其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之时,国家又做出设立“文化遗产日”的决定,这更突出了国家对于保护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信心,创造先进文化的远见。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感在国家“文化遗产日”实施之时,更需要对此不断加深认识、解放思想、开阔视野。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是一个民族保持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内容,而有形文化遗产是其重要物质载体。以梁思成先生为代表的一批先行者、开拓者已经为我们做出了杰出的榜样,而在新世纪的今天,在保持可持续发展、创建新型国家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鼓舞斗志、凝聚精神,必须以百倍的重视、千倍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来保护好有形和无形的文化遗产。
与此同时,我们更要重视发扬在中华文化宝库中所蕴藏的博大精深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维系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强盛、学术的繁荣、经济的发展。我们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就更加体会在梁先生身上所体现的这种精神。在当前国际竞争激烈的大环境中,充分利用中华文化的宝贵资源,发扬我们在文化上的优势,通过民族精神和文化特色的发扬,使我们在文物保护、建筑等各方面的研究工作都出现一个新的局面,同时也希望由此引起各相关部门的重视。
在进一步研讨我们考察的宝贵文化遗产时,我们也深切感到对于文物界、建筑界、教育界、新闻界、文化界各方面都还有大量艰巨的工作要做,要抓紧时间进行宣传、研究、甚至是抢救。专家们经热烈讨论后,提出了许多建议和想法,并一致倡议:中国古建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砖、木、瓦、石等八大作的宝贵经验和资料,许多工艺濒临失传,身怀绝技工匠的口诀和经验亟待总结,这一整套完整的设计、用料、技术操作、施工过程应该作为无形的文化遗产给予充分重视,并通过对这部分遗产的保护,使之理论化、系统化、科学化,使这些宝贵遗产得以传承。总之,这次活动虽然从形式上到今天已告一段落,但通过这次活动所提出的问题,需要研究的内容,需要总结的经验都还要做大量长期的后续工作。
最后让我们对支持这次活动的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人民政府的各级领导,对精心安排组织这次活动的领导小组、协调小组及所有的具体工作人员,对于参与此次活动的各新闻媒体和协办单位,表达深切的谢意。
*此文为马国馨在“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闭幕式上的讲话(节选)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