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创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专家发言摘要——黄汇

寻根·创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专家发言摘要——黄汇

寻根·创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专家发言摘要——黄汇

时间:2006-06-08 10:32:00 来源:

市场 >寻根·创新:“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专家发言摘要——黄汇

《建筑创作》2006年第5期 2006-06-08 09:10:32   黄汇(北京金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总建筑师):2006年3月29日,怀着追忆和遵循老师文章指点直面历史轨迹的目的参加《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出发的队伍;4月1日,揣着羞愧和为继承民族传统文化再拼搏的勇气回来。《四川行》对我这名拙徒心灵的冲撞难以言喻。   曾在《梁思成全集》第三卷中读到过的李庄的旋螺殿、张家祠、东岳庙、祖师殿、羊街、席子巷,夹江的千佛崖摩崖造像;峨眉山的大庙飞来殿;乐山的白崖山崖墓;新津的观音寺,梓潼的七曲山大庙、汉李业阙、无铭阙、石牌坊,成都的文殊院等逐一展现在我们眼前一条又一条崎岖的小路上,这些文化遗产以其自身的魅力迷住了我们。只有在身临其境的这一刻才感悟到为什么祖国文化的冲击力能在国难之中让梁先生和营造学社的师辈们涌向大西南。为了传承这条建筑文化的命脉,他们勇于以生命为代价,为后世进行勘察、测绘、记录、整理、研究,奉献了《营造学社汇刊》等文件及世上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书就的《中国建筑史》和《图象中国建筑史》(英文版)。这些巨著使我们得以认识祖国的建筑文化传统,并延续下去,永不失传。   “四川行”所见历史遗存中的建筑主体都和古代官式作法有一定的渊缘,但随地方环境不同有许多变化和创造,构成有生命力的地方特色,特别是许多细部不拘泥于惯用的套路,处理得极为生动、鲜活。也许是这些民间的灵感熏陶所致,我们的这些老师们虽然专注于中国建筑史,但在创作中却并不墨守成规。   “四川行”赋予我的不仅是对师辈所传授的古建知识的感性认知和对梁先生的缅怀,而且更震撼心灵的是他们对祖国的情和对追求的勇气和挚著。   在李庄月亮田的小院里,面对梁先生卧室的破门板,忽然想起五十年前测量实习后回到学校就向梁先生炫耀在昌平不畏山洪的经历和后来在武汉进行工长实习中不畏42°的高温酷暑时,先生那一副不屑的神气。因为受到了打击不服气,使我永远记得他那句我当时不能理解的话。他说:“你们觉得自己挺棒是因为你们还没有真吃过苦。工作条件的好坏并不能注定事情的成败,在艰难的条件下能把事情做得真好才算你有本事。不怕苦能做事的人才会有苦有乐,也才能懂得什么叫苦中作乐。”当时说得我迷迷惚惚很扫兴的这番话此时此刻忽然又回到我的耳边,我明白了,但心里好难过。   日军的炸弹、衣食无着的生活,没有什么威胁能阻止他们。在油灯下,建筑界的智者先师们在李庄成就着震动世界的学术活动。他们不是一两个人,而是一代人中的强者。当今建筑师们正着力于改进厨房、卫生间的现代化设施提高舒适度,但至今闻名于世的营造学社的同仁们在李庄共用的只是一处户外厕所。我的老师——和蔼的莫宗江先生在李庄那些年一直睡在简陋的食堂里。他们生活的困难真是难以想象,连包肉包菜的纸也要用作信纸。工作条件更是今天的年轻学人难以理解和适应的。没有经纬仪,测绘只能靠手执尺子贴近去量,没有梯子,为了准确测绘25m高的“旋螺殿”,罗哲文先生一再练习后靠攀一根绳子上大梁,靠攀一根竹竿上屋顶。他们不停地勘察、测绘、整理、研究、著书立说、自己编著、自己抄印,工作一刻未停,详尽、严谨。即或在交通发达的今天也难以攀登的崖壁上的遗存也没有漏过他们的眼、尺、笔。面对师辈们的历程,实在羞愧。   常听到一种说法:“别总提旧社会老人艰苦从业的事,那时国家穷,人也穷,为了混口饭吃,为了家人也活着,不拼命干不行;现在日子好过了,该活得自在些,不必太劳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提高生活舒适度,无可非议。然而对于自己,作为建筑师,常被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当舒适和工作需要有矛盾时,怎样左右自己”。实际上,这个矛盾每天都站在我们的面前,只是许多人都不去正视它。走进月亮田小院,面对师辈的苦难生活和伟大成就时,这个巨大的问号就悬在眼前,无法回避。1940年开始,梁思成先生是耶鲁大学特聘教授,当时美国其他的一些大学和博物馆以及众多朋友都一再邀请他去访问讲学,而他的回答是:“我的祖国正处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如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对我们眼前的那个大问号,梁先生给出了最严格的答案。 在充满竞争的今天,建筑师面前的路并不平坦,在建设与破坏共生的环境中,我们更需要从师辈的奋斗历程中理解发展和责任。我们该学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精神。   路是人走出来的,拙徒将顽强地步师辈之后尘继续向前走。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