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 书写未来:《图说李庄》新书首发式现场扫描
传承历史 书写未来:《图说李庄》新书首发式现场扫描
传承历史 书写未来:《图说李庄》新书首发式现场扫描
《建筑创作》2006年第5期 2006-06-08 09:20:51
3月27日上午,为纪念中国营造学社和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而编撰的《图说李庄》一书举行了隆重的新书首发式。这本看似寻常的图书吸引了大批嘉宾亲临现场: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副局长张柏、文物与管理专家谢辰生、清华大学教授楼庆西(梁思成的助手)、著名建筑出版家杨永生、中国营造学社目前健在的两位老社员——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和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先生等共聚一堂,祝贺《图说李庄》一书出版发行。
新书首发式由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建筑创作》杂志社社长张宇主持。他指着发布会现场墙上特意装饰的一幅长卷说,“这就是李庄,这是一方神奇的土地,这是一片延续中国建筑文化的圣土。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向来宾致欢迎辞并阐述了《图说李庄》出版的重大时代意义和该书对提升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影响。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从国家首个“文化遗产日”的高度,充分肯定了梁思成等建筑前辈为文化遗产保护所作出的杰出贡献,并对《建筑创作》杂志社选取李庄主题并高质量地编撰了该书给予了充分评价。中国营造学社成员罗哲文先生表示很高兴能在恩师梁思成诞辰105周年时参加这样一个特殊的纪念活动。罗老十分动情的回忆了恩师梁思成、林徽因为中国建筑所作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营造学社的另一位成员、92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则现身说法,将中国营造学社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娓娓道来。《建筑创作》主编金磊向来宾介绍了该书“重提历史记忆,传承建筑文化”的创作意图以及成书前后的感人事例。
来自BIAD的声音
毋庸置疑,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BIAD)在本次《图说李庄》的编撰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BIAD及其传媒机构《建筑创作》杂志社历经实地考察,在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这本意义深远的图书。在中国营造学社停止工作60周年之际、在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时,本书是BIAD为2006年中国最重要建筑记忆献上的一份的厚礼。
1.《图说李庄》的出版意义重大
在首发式的感言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朱小地首先概括了《图说李庄》首发的意义:一是为了纪念中国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二是为了纪念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特殊地位的中国营造学社停止工作60周年;三是借《图说李庄》出版之际,座谈研讨国务院“文化遗产日”活动与当今中国现代化城市建设之关系。朱院长还肯定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中国加入WTO的时代背景下,建筑人文类图书是面在对文化冲突与交流的过程中,对传承中国建筑文化的有益尝试。正如他在现场所说:“我想,文化传承如同接力赛,如果说先辈们已将接力棒交到我们手中,我们必须在这文化多元共存的时代肩负起保护研究和普及的任务。”
作为一名建筑师,朱院长还指出:古建测绘既是一种方法,又是一个学习和研究的过程,对建筑保存、修缮和复原意义重大。而建筑考察更是提高建筑学术功底的必修课。《图说李庄》始于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六载寒窗,不仅是对中国营造学社学术活动的影像记忆,更是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次实地性的再研究。希望大家随着这本书回到60年前,缅怀中国营造学社的社员们所做出的艰辛努力,并借此书再一次感受古镇李庄所凝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2.现代建筑传媒为什么要图说李庄
作为《图说李庄》一书的策划和主编,《建筑创作》杂志社主编金磊看到新书的成功出版感慨良多。出于研究中国建筑文化的缘由,我们在罗哲文先生的鼓励和推荐之下,荣幸地踏上了李庄的土地。虽然当时在李庄只呆了短短2天,但是却深深体验到中国营造学社在李庄的艰辛,感受到梁思成古建研究的足迹。”
金磊主编从建筑传媒责任的角度总结了本书的编创意图,他说:“李庄之行回京的当夜,我便写了‘我们为什么被李庄所感动’一文。或许正是从这种感动中,我们感悟到现代建筑的传媒机构,不仅要传播当今最现代的作品与理念,更要有责任关注整个建筑文化的演变及发展。尤其在建筑文化缺失支撑力的当下,这种责任显得尤为重要。日月如梭,令人感触良多,但我们最不该忘却并应传承的是建筑文化长河中的精神血脉,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为今日城市及其建筑注入无比丰富而细腻的文化内涵。”
说到本书的定位,金磊主编表示本书始终把握封面上那两行小字所揭示的主旨:“李庄是一首记载营造学社六载寒窗、书写华夏建筑文化的宏伟诗篇,是一幅描绘长江古镇千年往事、荟萃中国学界精英的绵长画卷”。
他还提到出版家杨永生先生为本书做了大量工作,却坚决不同意为他个人署名的感人故事。最后,金磊主编还向在座的各家媒体发出倡议:希望媒体朋友们尽快地认知李庄、熟悉李庄、走进李庄、宣传李庄,去感受李庄所蕴藏着的真正属于中国的建筑文化精神。
3.李庄精神就是“人文精神”的最好体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马国馨从“人文奥运”所提倡的“人文精神”角度解析了李庄精神。马院士说:“我看了《图说李庄》后很感动,不是因为它是四川名镇,而是因为李庄凝聚了中华民族宝贵的人文精神。现在我们提倡人文奥运,可是人文的内涵是什么?我认为最主要的人文精神就是体现在人身上。这不是一个空洞的词汇,而是可以触摸与感知的。听了中国营造学社老前辈的发言,马院士表示我们应明白的李庄最宝贵之处就是:在最困难的时期凝聚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相对于物质而言,精神财富的价值更大,这也是对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弘扬。那些学术大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仍然坚忍不拔地做出了杰出的成就,这对我们这些物质条件优越的现代人而言,是一个多么大的鼓舞、激励和鞭策。我们应该从中汲取营养,做出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应该做出的贡献。
来自中国营造学社的声音:《图说李庄》是对恩师的纪念
在《图说李庄》的新书首发式上,最让人感动的就是著名文物专家王世襄先生和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二位老人不顾高龄,亲临现场。当92岁的王世襄先生在家人搀扶下出现在BIAD签字大厅的那一刻,全场为之动容。
作为中国营造学社健在的老社员,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的弟子,王世襄先生和罗哲文先生亲历了那个风风雨雨的年代,见证了中国营造文化薪火相传的历程。他们无疑是最有发言权的。
罗哲文先生是建筑大师梁思成的高徒,是我国德高望众的古建专家,但他却非常平易而谦和。罗老说:“我个人只是当年的一个小小的小徒弟,60年过去了,很多往事回忆起来不禁让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作为“文化遗产日”的开篇,尤其是在我的恩师梁思成先生诞辰105周年前夕,《图说李庄》的发行和举行‘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意义重大。”
罗哲文先生在提到“曾经有人质疑文化遗产日和梁思成有什么关系”时非常激动。老人家语气坚决地说:“我要说,他们之间关系太直接了!梁思成先生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从60多年前就开始保护文化遗产。”
罗老指出:“古建筑被作为一门科学列入文物保护的范畴从中国营造学社开始,在此之前是没有的。”为此,他还特意举了例子:“1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的‘古物宝存放’就是在营造学社科学研究的基础之上,把文物保护纳入了遗产保护的范畴。1954年4月1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发布了一个关于在战争中保护文物的公约,而梁先生当年在重庆做的就是在战争中保护文物的工作,当时他制作了文物保护的详细目录,我还在军用地图上画出了相应的标记。1948年至1949年间,梁思成在解放战争中曾为解放军制作了一个保护文物的目录,这一点在《图说李庄》也有提到。”
罗老还指出非常可贵的一点:“早在20世纪30年代,梁思成先生就提出把保护文化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的财富,可直到1972年联合国才签订了一个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保护公约。抗战时期,除了保护敌占区文物,1944年梁先生还写了一份建议书,倡议保护日本的京都和奈良。这一点,日本的专家和学者都有认定。因此,我认为,梁思成先生作为保护文化遗产的先行者是当之无愧且功不可没的。”罗哲文先生非常赞同当年梁思成在建筑设计方面提出的“中而新”的理念,罗老解释说:“‘中而新’就是有中国特色的新的建筑。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建筑则是表现中国特色的最为形象化的东西。这个三个字的设计理念在今天仍然是值得学习的。”
罗哲文先生特意提到另一位恩师林徽因,罗老认为林徽因先生的那些无形的文化财富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和继承的。第一,保护文物与城市建设并不矛盾。第二,保护古建筑是为了新的设计创作。第三,保护文物不要仅仅局限于宫殿庙观,而且要注意保护民间文物。罗老在发言中讲到前几天曾在故宫举行了一个拜师大会。他说:“这使我回想起梁先生当年在营造学社就是首先拜工匠为师。他拜了好多老师傅,把他们请到营造学社里指导我们的研究工作。营造学社不但保护传统建筑,而且提倡拯救传统技艺、工艺,在这一点上梁先生开了很好的头。在这里希望建设部门多注意保护我们现代社会里的传统技艺。”
92岁高龄的王世襄先生一开场就表示了对《图说李庄》首发的重视。他说:“大家都知道,我这个年岁已经是老迈昏庸,语无伦次了。最近身体也不好,脚也肿了,也在检查,所以很少出门。不过今天开这个会,我想我爬也得爬来吧。”说完,老人自嘲地哈哈一笑,“我想耽误大家一点时间讲讲我怎么去的中国营造学社,怎么去的李庄。”
我是1938年在燕京大学毕业,可是真正开始认真地写论文和工作是从1939年。因为那年我母亲去世,给我极大的震撼。我觉得我不能再这样贪玩了,于是开始认真地写《中国画论研究》,写了3年,毕业时也只写了一半。“珍珠港”事件后,燕京大学关门了,我只好回家了。父亲说一个人做事得有始有终,于是我又写了2年,才把论文写完。写完了论文,父亲便催促我去找工作。那时父亲已经60多了,很需要有人照顾,但他却执意让我离开北京。父亲说你在沦陷区工作就是汉奸。当时我没有那么高的觉悟,没去延安,于是就去了重庆。
我当时是先从河南商丘坐排子车通过日本防线,然后到达陕西,还坐过蹦登蹦登能弹的那种敞篷运输车。当时燕京大学成都分校已经复校,梅贻琦校长留我做助教,我想我这点东西教不了人,还得求学,而且成都生活条件是当时最好的,所以我不能呆。于是我到了重庆去见马衡先生,我一去他就给了我一个秘书的职位,想到每天要写公函,我就婉转地表达了希望将来能做为故宫复原的工作。
我的第三个目标就看准了历史语言研究所,那时是傅斯年先生主持工作。当时还是梁思成先生同我一起去的。傅先生见我头一句话就向你是哪里毕业的?我说我是燕京毕业的。他说燕京毕业的不配上我们这来。傅先生一句话,我就只好走了。
求职的希望落空了,梁思成先生说如果对古建筑有兴趣的话可以到营造学社来。于是,在1943年冬天,我就和梁先生坐着江船去了李庄,当时同船的还有童第周先生。
那时我主要是想学一点东西的,我觉得大城市的生活条件再好也不能引诱我,这种觉悟我还是有的。可是一到李庄之后呢,使我大为惊异,我就马上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因为李庄这个地方太了不起了,一个偏僻小镇一下子接纳了一、两万人。李庄所有的人包括那时的地主绅良都把房子腾出来给中国的学术精英住。
到了营造学社之后,我才看到了《营造法式》,这为我后来进行家具研究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在李庄尤其让我感动的是,学者们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精神焕发地从事科研工作。在李庄我不仅学习了知识,也学会了做人。中国有句古话叫: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真理。不过在一定时期不被人理解的时候,也有可能善得恶报,但终究会得到人们的正确评价。梁先生当年为了保护城墙就是如此。我听我的老战友莫宗江先生说,当时梁先生每天从清华坐车到城里来开会,就是讨论是否拆除城墙的事。当时关心爱护城墙的人们都在清华等着梁先生回来询问事情的进展,结果莫宗江告诉我一次比一次不顺心,后来梁先生都哭了。当时北京的一位首长说梁先生你要是再保城墙你就是反革命,打这以后梁先生受了很多的打击。不过,梁先生最终还是得到了大家的公认和尊敬。
所以,受到不公待遇时应该有坚强的意志,如果一时不被人理解,也不要悲观,要认清自己的人生道路,坚持下去,终究会得到人们正确的认识。但只想着规规矩矩做人是不够的,这样只会终老此生,无补于事。还是应该极尽自己的能力,做对人民有利的工作,不折不挠,不管10年,20年还是30年,最终都会得到人们的正确认识。这些都是我在李庄得到的感悟。
在李庄我学会怎么做人,选择李庄我今生无悔。当时并没有考虑到太多的物质条件,是抱着受教育的目的去的,是冲着那么多的学者去的。去了之后我才发现比预想得到的要多得多,许多李庄学者都在简陋的条件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我觉得虽然我在李庄的时间不长,但却受益终身!
因此,我在为《图说李庄》的题词中写道:李庄在抗战时期是保护精英的堡垒。因为它保护了像梁思成先生和许多杰出的学者。我在题词中还写道:李庄是培育人才的基地。我认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罗哲文先生,他从一个十几岁的乡村少年成长为中国著名保护文物的专家,这就是最好的证明。这一切都是我最深的体会。我是如此重视我在李庄的岁月,我在李庄受的教育影响了我的一生。不但要规规矩矩做人,还要努力为国家多做贡献,只要坚持这个信念,到老时就会于心无愧!
来自国家文物局的声音:李庄应该列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从自己作为文化遗产保护者、建筑师和规划师的角度谈了特别感受。他说:“我在翻阅这本书时被先辈们治学的坚毅执著所感动,同时也为李庄的同志们能如此完整地把这些遗迹保留至今感到庆幸。我深深地感受到如何传承李庄的精神,如何保护好文化遗产是我们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
单局长说,提起梁思成先生,建筑师和规划师们都有很多的感触。57年前,也是3月,梁思成先生完成了《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其中第一项就是北京城全部。56年后,去年的3月,北京市人大通过的《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条例》才明确北京旧城的整体保护。这一切正如王世襄先生所讲:历史会证明一切,历史会证明我们的先师当年就做出的论断。
今年6月10日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单局长指出《图说李庄》一书的出版和“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活动都是国家文化遗产日的开篇之举,开了一个好头。“我们希望以此作为一个良好的开端,通过这本书了解那些致力于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的英才,触摸和感受李庄的文化魅力和不朽精神,体会和认知博大精深的中国古建文化,理解和支持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
最后,单局长还给《建筑创作》以鼓励:“我还要感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主办的建筑传媒——《建筑创作》杂志社的同仁们。通过和他们的接触交流,我认为他们具有非常专业的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的理念,而且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捕捉到中国李庄蕴含的多重文化,用如此厚实的图文为社会奉献了这本具有普及性的教科书。我也非常赞成该书所提的倡议——中国李庄应该成为中国和世界的记忆!”
来自李庄的声音
出席本次《图说李庄》新书首发式的除了京城的专家和媒体之外,四川宜宾市和李庄镇也派来了代表。宜宾市宣传部吕晓莉部长和李庄镇镇长钱锋的到来让我们再次感受到李庄的投入与热情。
1.《图说李庄》对李庄发展很有意义
宜宾市委宣传部部长吕晓莉说:《图说李庄》的出版和发行凝聚了《建筑创作》杂志社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心血,它的问世让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宜宾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李庄的对外宣传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和更广的范围。也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在中国抗战最艰苦的时期,李庄人民以博大的襟怀接纳了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同济大学等研究机构和高等学府,为一大批文化精英和莘莘学子安下了一张平静的书桌,使文人学者们能以独特的方式抗日救亡,使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得以延续和发展。梁思成等一大批从李庄走出来的大师、学者、专家们日后成为我国、乃至世界的学术领军人。《中国建筑史》等一大批在李庄完成的学术经典让世界震惊。李庄人民在战争年代为国家作出的贡献将彪炳史册,万古流芳!
2.让李庄精神代代相传
钱锋镇长代表李庄4.3万父老乡亲向这次参加庆典的专家领导问候,向《图说李庄》的主编单位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及《建筑创作》杂志社致谢,感谢编创人员为李庄作出的贡献。他说:“我决心带领李庄人民把家乡建设好,让战争年代先辈们筑就的李庄精神代代相传。只有这样才不会辜负先辈们的努力,这有这样才会对得起我们共同的李庄!”
来自出版者的声音
1.《中国营造学社汇刊》的勘误表让后人敬佩
满头银发的原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总编辑杨永生对他自己为《图说李庄》的辛苦只字未提,而是用很短的时间谈了一点特别的感受:由于出版本书,他翻阅了李庄出版的两本石印《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在翻阅林徽因先生编辑的那一卷时,发现在目录里看到的第一项就是“勘误表”。那时都是石印,罗老他们手写之后拿去石印,也没有什么校对员,错误是在所难免的。但是《汇刊》在发行之前就把勘误表作为目录的第一项,这本身就是对读者、对文献的极大负责的态度,这种求真务实的态度真值得现在的建筑传媒机构认真学习。
2.李庄在建筑学界的意义重大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副总编辑张惠珍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李庄在建筑学界的意义要远远超出一个普通历史小镇所能承载的价值,李庄延续了中国建筑薪火相传的精神。她还非常赞同本书主编金磊先生在后记里所说的话:“记录中国李庄,书写感人的建筑师的篇章是一个文化金矿。因为整整60年,我们丢失了不该丢失的中国营造学社。我们忘记了应该纪念的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精神和文化。今天通过重温这段鲜活的历史,去探寻建筑前辈们在那个特殊时代的烽火之路。”
3月27日的新书首发式在各界人士和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下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与会嘉宾在短短的两个小时中畅所欲言,共忆李庄往事,现场气氛热烈而感人。应该铭记这样的一天:在BIAD简约明快的现代建筑里,在万里长江第一古镇的手绘长卷前,在营造学社的两位泰斗身边,我们手捧新书,伴随着缕缕墨香,一同追忆当年的中国营造学社,一同纪念不朽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的英名。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