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专家发言摘要——楼庆西
“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专家发言摘要——楼庆西
“重走梁思成古建之路—四川行”专家发言摘要——楼庆西
《建筑创作》2006年第5期 2006-06-08 09:11:00
楼庆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作为梁先生的学生,我们经常回忆起梁先生对我们的教导。他教给我们知识,但最难忘的是他那种精神!我们印象最深的,对我们最起作用的,概括起来有三点:
第一,梁先生有着赤诚的爱国心。梁先生出身名门,从他求学到工作,一直生活在很优裕的条件下。但是,由于长期下乡调查,经历了抗日战争使他感受到我们民族遭遇的灾难,目睹了我们人民的苦难。他从来没有鄙视我们的国家,从来没有想离开她。抗战初期逃难到昆明,林徽因先生病成那样,他自己也有病,有多所美国的研究机构来邀请他前去,同时承诺为林先生治病。但梁先生拒绝了。他说,“我的祖国正处在灾难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这个选择当然付出了代价。
后来梁先生曾跟他家人讲:“我当然知道这个决定付出的代价。我不能不感谢徽因。她以伟大的自我牺牲来支持我。不,我认为她不只是在支持我,这也是她的选择。如果说我从李白、杜甫、岳飞、文天祥这些伟大的民族英雄那里继承了爱国主义思想的话,那么林徽因除此以外,又更多地从拜伦、卢梭这些伟大的诗人、哲学家那里学习了反侵略、反压迫的精神。后来有朋友责备我,说我的选择使徽因过早地去世了,我无言以答。但是,我们都没有后悔!”
“文化大革命”期间,梁先生受到残酷的迫害,但是我们看到他当时的日记中仍然写道:“×月×日,我们氢弹成功爆炸。×月×日,我们原子弹爆炸,为祖国高兴和骄傲。”一直到1972年,弥留之际时他和家人讲,台湾回归祖国我是看不到了,但是,“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梁先生在临别人世间的最后,引用了爱国诗人陆游的绝笔诗,表现了他一辈子赤诚的爱国心。
第二,梁先生具有十分严谨的学风和精品意识。梁先生在学生时代,在做研究的时候,是很严谨的。莫宗江先生十几岁就跟着梁先生学习。当时莫先生不止一次深情地回忆,梁先生当时把他所能拿到的日本和世界各国的古建筑图让莫先生观摩,因为莫先生当时主要是负责画图。梁先生说:“这是世界水平。我们中国人画我们中国的古建筑,就要达到这个水平!”就是在这种民族自尊心的驱使下,莫先生发奋努力,在传统建筑的绘图方面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我们清华建筑系的绘图,至今还没有能超过他的。
在教学上更是如此了。我们当他的助教,要画示范图。因为当时六年制,学生要画西洋古典的柱式,用黑墨来渲染。西洋柱式比较好画,因为都是石头,一个颜色。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画中国的柱式,上面有琉璃瓦,檐底下是彩画,红漆柱子,白石栏杆,青灰的砖地。要把不同的材料、不同的色彩、不同的质感完全用黑白灰来表现,这就要见功夫。我们画示范图其中一种是线条图,当时既没有电脑,也没有针管笔,完全是用鸭嘴笔,鸭嘴笔是要靠手来调节的。很容易出头,梁先生的要求是既不能碰不上,也不能出头,出了头就用刀子给刮了。他用放大镜来检查我们的画图,而且还要求我们凭眼力能够鉴别一条线是否完全垂直或水平,误差要不超过1mm。一遍又一遍。为什么这么严格?梁先生说:“很简单,学法‘上’方能得其‘中’,我要求你们是给学生示范的,要培养高水平的学生,怎么能够拿出次的东西呢?”所以他要求我们很严。资料室、图书馆也好,走廊也好,展览的作品都要高水平的,他说,只有学生受过高水平作品的氛围的熏陶,才能培养他的“眼高”,“眼高”但手不能低。
梁先生教育我们欣赏明代家具,不但要看,而且要手摸——它们的每个面都是曲线的,有时看不出来,手摸才摸得出来。梁先生家里有个汉代的陶猪,每次我们去他都带着我们观摩,分析它的造型。他喜欢简捷的、自然的、朴素的美,不喜欢繁琐。他书房大沙发上挂着他父亲梁启超先生送他的横幅“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梁先生一生对美的追求,也是他做人的标准。
第三是,梁先生对真理、对科学追求的执着精神。
梁先生一生以从事古建筑研究与教学为主,建筑创作很少,但是从来没有忘记对建筑创作的探讨。在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60年代,他认为建筑既然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就应该有自己的、地域的、民族的特征。因此他提出“社会主义内容,民族的形式”。就是他后来提出的“中而新”。在他的影响之下,确实北京当时出现了一批大屋顶的房子——友谊宾馆、军委大楼、地安门军委宿舍大楼等等,后遭到批判,把梁先生作为罪魁祸首,这是不公平的。梁先生并没有主张所有房子都盖大屋顶。在燕京大学、协和医院盖成的时候,梁先生还批判这是“穿西服,戴瓜皮帽”。但是我们确实不能否认大屋顶是中国建筑的特点之一。即便说大屋顶,那也是学术之争,怎么能用政治运动来批判呢?批判梁先生的前夕,正是林先生病逝期间,梁先生的压力可想而知。
批判的问题没解决,梁先生苦苦思考:中国建筑到底该怎么样?一直到“文革”,批判他是“修正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反对拆封建主义的北京城墙,就是封建主义!中央当时下了红头文件,把梁先生树为全国的集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修正主义为一体的反动学术权威,原来在清华范围的批判一下子上升到全国。无数次的批斗,一直到梁先生生病;病重住院,他都在不断地做检查。就在那个情况下,梁先生还在思考。当时拆西直门城楼,挖出元代的城门遗址,他还要让林洙先生去给他拍照片回来。他家人说,都什么时候了,你还关心这个!梁先生说,说我反党,我反什么党了?保护古建筑有什么错?我热爱我的首都有什么错?说我是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教育路线,那么无产阶级的教育路线是什么样子?
我想任何一个科学家,即使是伟大的科学家,也不可能达到对客观世界一次性的终结性的认识。它总要在不断地实践中求得真知,何况建筑又是一门复杂的学问。可贵在于梁先生这种对于真理的执着追求,不屈不挠,无畏无惧!
《梁思成全集》是梁先生留给我们的一份很珍贵的遗产,这里面包括了很多真知灼见。但是我们更要看到,透过他的学术,透过他追求学问的过程,他所给我们的一些精神!这就是炽热的爱国主义,严谨的学风,精品的意识,对真理追求的执着的精神!这才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上述文章是楼庆西教授所做演讲报告文稿的节选,文章题目由本刊编辑部所加)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