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文物局长: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
中国国家文物局长: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
中国国家文物局长: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
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接受《人民日报海外版》的采访时表示,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体现到城市规划的各层面,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割裂,将保护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之中。
6月10日,中国将迎来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人们的视线也将再次聚集到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来。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突破30%;2005年,城市化水平已超过40%。照此趋势,预计到2010年,城市化水平将达45%。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日益显现。
单霁翔指出,在城市化加速进程中,新城与旧城的关系问题比较突出,成为历史性城市保护的首要问题。旧城是城市记忆保持最完整的地区,又是房地产开发激烈争夺的地段,有些地方为了追求经济效益,拆除历史街区,拓宽传统道路,兴建高层建筑,使文化遗产及其周围环境遭到伤害,以致旧城开发造成“建设性破坏”。不少城市的规划设计抄袭趋同,追求大规模建筑群和大体量建筑物,导致“千城一面”。近年来,建筑设计刮起“欧陆风”,各种流派堆砌在一起,强调建筑个体的面孔与性格,追求形式上的独特和怪异,却很少考虑它与环境的文化关系,建筑的民族传统、地方特色不断失落。
单霁翔说,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过程短、建设强度大,在一些地方,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建设的矛盾集中。一些地区或部门的决策者守法意识不强,一旦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利益构成冲突,往往考虑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利益,致使历经千百年的珍贵文化遗产被破坏,独具特色的历史街区渐渐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
单霁翔称,文化遗产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就无法复原,因此,必须充分正视存在的问题。但是,文化遗产不是城市发展的包袱,而是城市发展的资本和动力,应将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体现到城市规划的各层面,避免文化遗产保护与工程建设的割裂,将保护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之中。(信息来源:中新网 赵晓霞)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手机浏览本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