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涛莲社 禅意深远

石涛莲社 禅意深远

石涛莲社 禅意深远

时间:2006-06-01 14:22:00 来源:

市场 >石涛莲社 禅意深远

  石涛擅山水、花卉,也擅人物。目前我们所见到的他的人物画,一类如《自写种松小像》、《睡牛图》等,造型古拙,形象生动,线条圆润自如,受明末画家丁云鹏影响而自成面貌,造诣很高。另一类如《松柯罗汉图》、《钟馗图》、《观音图》等,笔墨可观,但画得较粗简飘逸。而真正能体现他人物画水平和成就的,倒是他青年时期的两幅工笔人物,一为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十六应真图》卷,一为“中国嘉德2006春季拍卖会”古代书画专场的拍品《莲社图》卷。   《莲社图》画的是晋代高僧惠远等在庐山白莲池畔结社参禅的故事。与《十六应真图》相比,人物占的位置和比重更突出,对面目、服饰的细节描写更具体,也就更生动传神,线描同样瘦挺缜密,但更圆熟。山石的画法,也显得老到而有力度,烘染更大胆湿润,凸现了人物在画中的地位,使之与周围的环境融洽。其成熟程度和艺术水平,应在《十六应真图》之上。   《莲社图》的款识,前后共二处,一为画成时的落款,“湘源石涛济道人敬画”题在卷首右下方。一为乙酉年(1705年)重题的长跋,书自己的画语。从款字的笔法及字号的用法上可看出二题并非出于同时。前一题的书法,与我们所见到的石涛三十岁前后楷中兼行,舒撇展捺的一种书体极相似。石涛所称的“湘源”,即湘江之源——广西,这是他的祖籍。他的一方印章“赞之十世孙”正是为怀念那位袭封于广西的高祖靖江王朱赞仪而刻,显赫的出身成了他永远的记忆。这种落款形式在石涛的早中期作品,如故宫博物院所藏他庚申种秋画的《山水图册》、上海博物馆藏的辛酉七夕所画《山水花卉》册中都偶能一见。不过在石涛的晚年,“湘源”被改成了“清湘”,成了人们习见的石涛字号,“湘源”反不为大家所熟知了。款字的书写特征这一不为人熟知的早年别号,为鉴定《莲社图》提供了又一可靠的依据。   关于“白莲社”,历史上有不少人画过这一题材,目前能见较早的一幅是传为李公麟外甥张激所作的手卷(今藏博宁博物馆)。如果拿石涛的《莲社图》与这幅南宋人所作的同名手卷相比较,我们会发现其中的某些相似之处,两卷的人物组合、动作、聚散乃至基本的造型都大致相同。只是石涛画得更精到,更重视细节的描写,线描亦由兰叶描改为铁线描,而树石的画法,则完全不同。由此,我们可以推测,传为张激的画的这一南宋本子,由于清初时期尚未入宫(它曾为梁清标所藏),青年时代曾一度活动在收藏风气很盛的江浙、安徽一带的石涛,很有可能见到过这个手卷或一个忠于原作的摹本。但作为一个非常有自信的天才画家,石涛绝不愿意亦步亦趋刻板地死临前人的作品,而是在取其大略的情况下进行再创造,这正是一直强调“我用我法”,反对“古人既立法之后,便不容今人出古法”的化古为新的石涛精神。正是这种精神,使石涛既超越了前人,赋予《莲社图》全新的面貌与笔墨,也超越了自己,使这一于《十六应真图》的工笔人物手卷,画出了更高的水准。据于古人,屈从古人,处处“存我”的艺术个性,再一次证明了石涛此卷的可靠性。   总之,从画风的时代特征、年龄特征、性格特征等多方面考证,《莲社图》卷无疑是石涛的真迹,是一幅他青年时代的精心杰作,是中国美术史不可忽视的传世佳作,一定会得到研究者和收藏家的关注和珍爱。(信息来源:中国商报 秋原)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