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末的回声

世纪末的回声

世纪末的回声

时间:2006-04-08 11:05:00 来源:

市场 >世纪末的回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艺术的多样化形态也更加丰富。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促动了城市的发展,社会生活也逐渐从以农为主转向了工业化的形态。因此,90年代初期艺术家也把遥远的、历史的眼光投向了城市生活。“新生代”艺术就发生在这一时刻。以前重视生命,因而形成了种种各不相同的写实主义,1985年以后,人们开始重视大观念,80年代的结束也为中国意义上的新潮美术画上了休止符。新生代艺术家喜欢描述日常生活琐事,常常以自己最熟悉的人物作为艺术作品中的主题人物。“新生代”画家由于自身的生活经历,不再延续85新潮的观念图式,而是把关注转向近在眼前的平常生活,写实但又有个人的独特样式,不仅能突出作品的“此时此在”和“具体真实”性,也能准确表达对自身存在生活的感受。在创作中,“新生代”艺术家往往以同学、朋友、家人为原型,以画室、街巷、家居为背景。这种方式的运用改变了艺术院校惯例性地去一个特定的“生活基地”,集体性体验生活后再进入创作的做法。他们以这种方式认真地提示出眼前常常存在的、平静的、细腻的、持久的生活真实。对现实处境,即城市的生活感悟的表达是“新生代”艺术家足以体现“身份”的象征,比如,刘小东画父母和进城打工的民工,喻红表现傍晚街头的情侣,赵半狄描写居室中懒洋洋的日子,李天元的作品是《发廊》,韦蓉、王浩的笔下则是《公共电话亭》、《菜市场》、《十字路口》,展望的雕塑是《人行道》上的匆匆过客。城里人普通、平凡的市井图像,是“新生代”艺术家自觉达成的共识目标。   “新生代”在艺术内容与形式上的转向意喻了社会正在由以农为主的形态向都市经济活动为中心的变化。都市的发展使艺术家感受到自身生活和自身存在环境的改换,这种背景是90年代艺术的一个参照系,因而也形成了一个以都市生活为表现对象,以都市文化方式为表现特征的都市艺术。这种艺术有多种多样具体的形式语言和表现特点,如90年代初期出现的“政治波普”、“艳俗”和“玩世现实主义”等艺术风潮主要就是针对日新月异都市中流行文化和大众时尚来进行反讽的具体方式。在手法上采用挪用和模仿,常用鲜花、钱币和可口可乐,巧装打扮的美女,油头粉面的小生和洋洋自得的农民企业家作为视觉符号,人物呈现出造作弄势的姿态,色彩则极其鲜丽,如同随处可见的广告图像。   “政治波普”代表画作有王广义的《大批判系列》、李山的《胭脂》系列、余友涵的《战争年代》、王子卫的《奖状》、魏光庆的《红墙系列》以及陈文波的《产品》等等。而“玩世现实主义”的代表画作有刘小东的《白胖子》、方力钧的《系列1—3》、刘炜的《儿童年代》、岳敏君的《大团结》、杨少斌的《军民一家》等等。   与此同时,在南方一些地区也出现了“卡通一代”艺术,其主题也是针对城市时尚,具有强烈的现实特征。无论地区的差别或主题的不同,中国当代艺术在90年代里确已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语言方式,并且以此构成了艺术多样化的整体面貌。   同时,艺术学院中对西方古典主义风格的深入研究,中国画中抽象水墨的尝试和表现与张力观念的介入,以及对传统艺术多种角度的积极继承探索都构成了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的多维图景。艺术语言的多样化还促进了艺术语言系统的派生、独立和强化,90年代中期女性艺术的形成就是一个表征。女性艺术是相对于现实中公共艺术语言的一种特殊个性的艺术语言系统,这也成为在现代社会中女性人格独立的一种体现和社会全面开放中话语方式多样化的具体表现。出现了如喻红、刘虹、徐晓燕、申玲等一批女性画家。1998年3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女性艺术展》不仅有众多的当代女艺术家作品,也对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女性艺术发展的回顾和总结。   应当说,观念艺术是90年代艺术多样化形态中的一个重要表现。观念艺术主要是借鉴西方后现代主义的一些形式来作为当代文化的表述方式。比如装置、行为、影像等等。对观念艺术本身,目前还存在多种认识,但观念艺术的表现已经成为当代艺术多样化主要呈现形式,我们既没有必要为此恐惧而盲目封杀,也没有必要将它奉为惟一的当代艺术形式。虽然当下的观念艺术也是良莠不齐,但这一问题实际上同样存在于其他艺术样式之中。从90年代开始,一些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还参与了威尼斯双年展等国际艺术展示,中国当代艺术正在更多地与世界交流,逐步成为具有自我民族特性的话语。
编辑:
凡注明 “卓克艺术网”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卓克艺术网”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卓克艺术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扫描二维码
手机浏览本页
回到
顶部

客服电话:18956011098

©2005-2018 zhuoke.cn ICP皖ICP备09018606号-1